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记佳木斯市就业局创业指导科科长王海波 为创业者撑起“绿荫”
2016-05-23 09:14:2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大宇 潘蕾 刘亿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海波向创业者解读创业扶持政策。

  黑龙江日报5月23日讯 4月16日,星期六,早晨刚过7点,身材瘦削的王海波就推开了大学生创业社区的大门。

  细密的雨丝在料峭春风的吹拂下打湿了他的衣衫。

  找资料,改方案,联系创业者……当墙上的时钟指向8点时,十几个满怀期待的年轻人走进屋子。

  “今天咱们研究社区管理制度的问题,大家有什么想说的……”谈话直入主题。

  8点40分,研讨结束,送走了这群渴望创业的年轻人,王海波赶往创业孵化园,还有两个创业者需要技术支持的事儿等着他去落实。

  离开创业社区,雨还在下,他身上那一直没来得及换下的衣服又被打湿,如织的雨丝中一串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在悄悄写就。

  他是我的眼

  “在我创业的道路上,他仿佛是一双眼睛,帮我选择正确的方向。8年来,一旦碰到需要选择的时候,我总会去找他。”李娜说自己和王海波的缘分很深。

  8年前,李娜和爱人东拼西凑创建了源娜针织品有限公司。

  李娜的创业项目是市里的重点扶持项目,当时正在市就业局综合信息科工作的王海波负责对其跟踪和服务。为了更多地了解服务企业的发展状况,王海波每天都扎在孵化园里。跑企业、找市场、做服务,李娜和他渐渐地熟络起来。

  创业伊始,虽然在创业孵化园区有500平方米的厂房和27万元的贷款在手,不过怎么能创造出更多的收益,李娜有些茫然。“你们现在缺少宣传,没有人知道你们的产品,必须将产品宣传出去。”看出了李娜的茫然,王海波经过详细研究分析后找到了她,说出自己的看法。

  原因找到了,可费用哪里来。贷款的数额可丁可卯,拿不出更多的宣传费用,夫妻俩一筹莫展。王海波主动为他们想起了对策。

  当时佳木斯刚被确定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市”,媒体对于民众的创业热情极为关注。于是王海波带着李娜和她的创业故事来到报社和电视台。经过媒体宣传,李娜和公司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生意随之红火起来。

  2014年,王海波任创业指导科科长,对李娜的帮助依然在继续。

  “大多数创业者最困难的就是创业之初缺少对企业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没有方向感,帮他们看清并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王海波这样说。

  201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贾婕抱着创业的梦想找到了王海波,这个24岁的年轻人对未来有很多设想。

  经过多次交流,王海波根据她的专业,帮她选定了微电影公司的创业项目。

  “帮我理清了创业思路,为我协调办理营业执照,还指导我如何打开社交圈子。如今,我的公司还没开张,就已经有意向订单了。”贾婕说。

  他是我的肩

  在很多创业者眼里,王海波的肩膀是那样的坚实,有力,虽然他看起来是那样的瘦削。

  王颜木至今还记得初见王海波的那一天。那时候,王颜木所在的博恒传媒有限公司创立了“茶马古道”民间创业孵化器。由于对政策不太了解,面对加盟者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王颜木犯了难。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就业局,接待他的是王海波。俩人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王颜木回忆道:“他很是热情,听得认真,问得详细,对于具体问题还能马上给出一些建议。”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王海波多次为创业者们提供政策服务,了解他们的近况、难处,为他们提供发展思路,设计创新创业规划。

  2015年底,佳木斯大学生创业社区成立。在大学生创业社区开门的第一天,王海波就将家安在了这里。

  创业者缺技术,他帮忙找专家;缺人工,他联系人力资源市场;缺资金,他找银行与社区和创业者对接。无论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创业者。

  就这样在创业中心没日没夜忙了20多天后,他被领导“撵”回了家。

  “大学生创业社区从无到有,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一位亲历者如是说,“和每一个申请入驻的创业者面谈,和我们一起策划路演、项目推介和分享会内容,连现场怎么布置,甚至怎么解决吃饭问题都面面俱到,社区不仅仅是我们工作的地方,这里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

  在王海波的带领下,创业指导科的所有人都在努力为创业者们提供最好的服务。佳木斯市大学生创业社区也成为省内政策落实最好、创业活动开展最实、促进创业效能最好的大学生创业社区之一。

  王海波用实际行动为大学生创业服务,也成为众多创业者们心目中可以依靠、信任的大哥。

  “因为王哥的鼓励和帮助,才坚定了我回乡创业的信心。他还推荐我参加创业大赛,让我的公司在创业圈里小有名气,现在我已经着手其它创业项目了。”潜兴农业机械研发中心创始人之一王慧这样说。

  他是我的脚

  干工作,王海波有自己的“土”办法。那就是不厌其烦地奔波,用自己的脚帮助创业者在创业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跑。

  2014年,王海波在一次招聘会上结识了王文全和他的秒赚公司。

  为了这个项目,王文全投入了大半个身家,可是项目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市场培育。为了省钱,王文全租下一栋居民楼的七楼当办公室。在居民楼里开门做生意自然让邻居不满,客户也对这样的环境有所怀疑,每天七楼爬上爬下,职工也有抱怨,公司陷入危机。

  过去王文全一直是单打独斗,对于找政府帮忙他没想过,也不敢想。用他的话说,谁会愿意主动帮一个陌生人想对策呢?在招聘会上和王海波聊天,王文全就是想找人唠叨一下,缓解压力,也就没什么遮拦,把烦恼全说了。

  让王文全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他接到了王海波的电话,邀请他到就业局研究入驻创业孵化园区的事情。

  放下电话,王文全懵了,过了小半天才缓过神儿来。“从送材料到通知我可以免费使用办公场地,我一直不敢相信这事是真的。”王文全说道,“直到坐在新的办公室里,我才确信这一切不是梦。”

  王文全不知道的是,在他入驻创业孵化园区的过程中,做项目说明、选办公地点、签入驻合同,王海波为了他奔波了整整半个月。

  2016年春节,在外地上学的李坤雨想做一个电商的创业项目,是选择学校所在的哈尔滨还是故乡佳木斯,他一直很纠结。抱着看看的想法,李坤雨来到大学生创业社区,认识了王海波。

  仔细研究创业计划后,王海波将这个项目引入到大学生创业社区,并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等等,前后不过四天时间。

  四天时间做了这么多事儿,而且还是在正月里,李坤雨说,到现在他都有些不相信。

  和李坤雨有着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为我们免费提供场地,还协调担保人,帮着办理了25万元的捆绑式小额贷款,王哥兑现了当初说要带我走出困境的承诺,让我终生感激。”佳木斯换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政轩说这话时有些激动。

  “王哥主动找到我,帮我办理大学生就业补贴,一年就为公司节省几十万元。他还经常和我们一起工作、聊天,只要他了解到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帮我们想办法,为公司解决了很大问题。”脉亿APP的总经理杨爽这样说。

  不到半年时间,有88个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社区,组织开展大学生项目路演、创业讲座、创咖分享、项目对接、资金对接等活动50多场,帮助8户大学生企业解决落实创业资金350多万元,解决人才引进、创业担保贷款等各类创业难题40多件。

  在这一个个创业项目的背后,一直有一双为他们不停奔跑的双脚。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难最苦的就是创业之初的那种孤单,而我所能做的就是不让他们孤单。”王海波说。

  王海波,一个46岁的男人,在佳木斯市就业局工作了12个春秋,用他的眼,他的脚,他的肩践行着他曾经许下的诺言,让创业者不再孤单无助。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