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亿元村的创新范儿 记尚志市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
2016-05-24 09:12:4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长虹 潘宏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5月24日讯 谷雨第二天,东北大地春风骤起。黑土地万物萌动,农民犁地点种,此时正是季节。

  在通往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的路边田地里,数台挖掘机伸开长臂上下舞动——元宝村正在进行着“旱改水”。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站在田埂上,披着棉袄,指挥着,手里的记录本被大风刮得呼啦啦作响。

  张宝金的小本上,有他简要勾勒的元宝村今春“旱改水”平面图。自打从电视上听到国家农业部门反复强调转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消息,又联想到去年玉米收购价格下降,他果断作出决定:元宝村逐年减少玉米种植,今年将1500亩旱田改水田。4月初,他召集各大队负责人,早早启动了翻地挖渠工作。

  “玉米和水稻相比,一亩地收入差500元呢!”张宝金说,“这对辛辛苦苦种田的人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咱也要调整种植结构,不能等了,今春就要帮助农户动起来!”

  张宝金一贯风格就是说动就动。“旱改水”的基础改造资金由村里出,挖掘机由村里雇好,谷雨前后就从适合种水稻的地块开始进行改造。村民们说,瞅着吧,我们村这事又走在前面!

  是的,40年来,从张宝金当上村里的生产队长、村党支部书记,元宝村这个虽地处偏僻但却因一部小说《暴风骤雨》而名声在外的小山村,就事事走在全省农村的前列:1998年成为“亿元村”,有“中国铅笔之乡”美誉……因农兴村,以工富村,如今的元宝村已成为拥有总资产6.7亿元、人均年纯收入2.8万元的城乡统筹示范村。

  “我能带领大伙用40年时间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亿元村,要说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听党的话,踏踏实实地干,心里时刻想着群众的事!”

  初见张宝金,让人不免有些担心。因为得知他已年逾古稀,眼睛视力不是很好,还因患心脏病刚刚从外地就医回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当他一走在村里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步伐依旧有力。他用浓重的山东乡音为记者讲述元宝村的发展脉络,其间听他说的最多的是“讲科学”、“要创新”。


 

  40年前的秋天,张宝金当上生产队长,严格依照科学种田,合理密植,精细施肥,他领导的四队当年的亩产和收成把其他大队远远甩在了后边。别人播种间距有长有短,张宝金要求必须七寸点种;别人施肥一撒了事,张宝金要求必须手抓碾碎施肥到株。

  较真,讲科学,是张宝金1979年加入党组织后奉行的一贯工作作风。而当上元宝村支书的张宝金又在自己的行动中加上了带头创新的准则。

  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代,张宝金就在元宝村实行包产到人的生产责任制。张宝金要求他的队员包垄包块,谁的地块种不好罚谁重来,春天谁播的种,秋天谁就去收割。就这样,同样是那片地,到秋给村民带来的是万分惊喜的收成:年终分红,从来都只有8分钱的人均工值,这一年竟达到了2元。之后最多一年人均工值达到了2.47元!

  靠着科学较真儿,尝试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张宝金让土地大增产。他想,粮食增产是有限度的,单靠农业致富仍有局限。如何让元宝村变得更富裕,他想到了要去外面看看。

  山东、江苏、湖南、广东,张宝金带领几位村干部一路省吃简用,冬天住过广州火车站的广场,连续几夜乘坐硬座火车。经过多次艰辛考察,他为元宝村的未来提出了新规划:靠山吃山、有林用林,他带头集资60万元,创建元宝村卫生筷子厂。资金靠入股筹集,村、企、民各占股份,带动全体村民建厂共同致富。第二年改为元宝山餐具厂,卫生筷子开始远销日本和东南亚。1992年,元宝村与香港一家公司签订合资建厂协议,成立了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了产品的直接出口权;1994年,在上海中铅一厂的支持下,新上了铅笔生产项目;1995年,他应邀去大兴安岭将8家经营不善的卫生筷子加工企业收下,严格抓管理保质量,所有产品全部运往大连、北京后再出口国外,当年创产值1亿多元。

  张宝金为了元宝村的永续繁荣,始终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元宝村的企业滚雪球般发展壮大,年加工铅笔和铅笔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和60%,从业人员3500多人,是全国铅笔板集散地。全村劳动力有80%从事企业生产、20%从事农业生产,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来源于工业。

  “我当村党支书36年,深深知道元宝村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只要按照党说的,为百姓真抓实干、一个一个让好政策落在实际工作中,百姓的生活就能大变样!”

  张宝金的眼睛已经不能长时间看报纸,近些年他对党中央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听”电视。中央出台的富民政策,他丝毫都不漏掉。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农村改革的重点。城乡发展一体化,党对农村工作的这个目标张宝金放在了心上。


 

  离尚志市区30公里、缺少绝对优势的资源,元宝村如何能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张宝金说,城乡统筹,农民是主力军,要自我发展,不能等靠要。于是,在村民富裕、村集体有了壮大的元宝村,张宝金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开始搞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投入集体资金,让村里人也有了可与城里人媲美的教育经费、社会保障和文化生活。

  元宝村村民比全国的农民提前23年免交了村统筹和镇统筹,提前1年免交了农业税。从1995年开始,元宝村九年义务教育费由村办企业支付。凡升入重点高中和中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村里分别给予奖励。目前,元宝村的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都达到了100%。

  村里先后建设了荷花池、元宝山等六大景区,打造的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极大地带动了尚志市服务业、餐饮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元宝村村民收入,近年来,元宝村已接待游客数十万人。

  “我就认个实在,种地建企业都不会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我认一个理,那就是发展就是硬道理。村民们有小富即安思想,可我们干部不能偷懒顺水推舟拖着不干事,党员干部要事事想在前面。”

  从40年前通过科学种田、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使粮食高产高效,到引领农民走上以工富农之路,凭借质量和信誉让村办企业成了行业大咖,张宝金一贯不变的是那颗永远为民着想的心。如今元宝村农业稳产高产、企业效益节节攀升时,张宝金又开始筹划“循环经济”、“立体经济”,要走出小村的局限,实施资源、销售两头在外,建设产业园区,实现多产共进。

  2000年,张宝金提出要“迈出国门办工厂”,7次到俄罗斯考察,4次与俄方谈判,最终购买了俄方一座山林的采伐权和厂房设备,并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50人,聘用俄方工人100人,成立了元宝山远东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年加工半成品卫生筷子20万箱,返回元宝村进行精加工后出口日本,年出口创汇320万美元。

  要在一个村建工业产业园区,这是个大胆的设想。张宝金搜遍了全省也没找到能借鉴的样本。但他琢磨,一方面建园区能让产业集群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另一方面村里的铅笔企业发展空间受限,有实际需求,这事肯定没问题。于是张宝金就带领乡亲们在村西挖下了铅笔园区的第一锹土。半年后,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目前已吸引4家企业入驻,其中3家是来自吉林等地的外来投资者。等到二期工程完工,这些企业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问题。

  “多亏了老支书,企业的原料和销售都不愁。”元宝村宏远木器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连军感慨,张宝金老支书主动帮着我们联系客户,组织企业到国外买木材,带大伙参加广交会,开拓国际市场。

  在别的村年轻人纷纷离家到城里打工时,元宝村30多岁的刘宝成安心在家过着小日子。一家三口住着村里的一栋二层小楼,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整理院子里的葡萄架。他说,老支书为了让村里的年轻人留在家里也能致富,想了很多主意。根据每家实际情况,帮着想创业路子。刘宝成学过开挖掘机,张宝金就让村里提供担保帮助他贷款买了一台“钩机”,三年下来,刘宝成家有了三台“钩机”,村里镇上有基建的活,都会用上。

  又是一年春风吹过,植物生长,田野花开。元宝村里,农人撒谷插秧,耕耘的是日子;工人愉快劳作,精工巧夺,收获着光阴。村民们说,有张宝金这样党的好干部,元宝村会永远走在生机勃勃的路上。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

【专题】黑土地新英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