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为梦想而打拼——记中航工业哈飞首席技能专家秦世俊
2016-05-24 15:25:1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爱民 薛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秦世俊在工作岗位上。张扬 记者 李爱民 摄

  黑龙江日报5月18日讯 他是一位80后,却已是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彰等中国工人最高荣誉于一身的青年榜样。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秦世俊每天奔波往返于公司与各种庆祝活动之间,“让我干活很简单,让我说自己的事儿真是压力山大!”1982年出生的秦世俊说到自己,总是露出学生一样的腼腆。

  日前,记者走进中航工业哈飞数控车间,数十台形似飞机舱的数控车铣中心整齐地布控在该车间,在“飞机舱”中穿行,在一个数控车铣中心操作台前,一个熟悉的身影让记者停下了寻觅的脚步,身着蓝色工服,带着黑边眼镜的秦世俊正认真地输入着操作数值,丝毫没有发现记者的到来,伴随着“嗡”一声,机器的运转把他带回了现实。记者走上前和老朋友打招呼,在“老友”的指引下,记者将脸贴在“飞机舱”的机窗上,看到一个被固定住的零件正在被打磨,固定此零件的夹具只是秦世俊众多创新中的一个小作品。

  头发略显稀疏,与他的年龄有些不相称;柔和的目光中,透出超过同龄人的自信。秦世俊衣襟前挂着工牌,工牌上照片中的小伙子乌黑浓密的头发与眼前的他反差强烈。“怎么感觉你头发少了很多呢?”秦世俊腼腆地笑谈,“机器或多或少会对人的身体有辐射,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每天只要睁着眼睛就会想着工作的事情。”

  (一)

  “劳模啥也指不上。”在秦世俊儿时记忆中,这是母亲常挂于嘴边的一句话。工作、家务、照顾孩子的担子都压在母亲一人身上,母亲身体渐渐有些吃不消,刚上小学的秦世俊开始学着自立,帮着母亲做家务。“劳模”二字是与父亲的形象连在一起的。初中时,父亲的大幅劳模画像被挂在厂文化宫的侧墙上,同学们指着画像说:“秦世俊,你父亲是劳模啊。”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让秦世俊多了份骄傲。“劳模”这个称呼在他心里也变得温暖可爱起来。

  2001年,秦世俊技校毕业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名工人。“毕业时,我是四级钳工,全校排名第一,没想到被分配到数控工段,每天干着装卸工的活。”秦世俊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当时工作的情景,两只胳膊如同叉车的叉子,机械地放上放下。刚入厂时,同学们总来找秦世俊玩,重复性的装卸动作让大家感觉无趣的同时,同一车间的父亲和师傅时不时还会飘来“必杀”眼神,这都使同学开始慢慢地疏远他。秦世俊告诉记者,朋友“没了”,工作中又找不到乐趣,偶尔还会因加工失误遭到老师傅的批评,秦世俊一度陷入迷茫。有一天晚上,秦世俊向父亲抱怨:“数控加工根本不是我的专业,一周了天天干体力活,扫地、擦地、擦机床、装卸零件,这些活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实在没劲。”当了30多年工人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秦世俊说:“不会就去学呀,钳工虽说是‘大爷’,但数控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你以为当工人还能像从前一样一招吃遍天下?你别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父亲的话点醒了秦世俊,既来之则安之,他试着学习数控机床操作的基本知识,却一发不可收,从此走进了数控领域的新天地。

  (二)

  做学徒的那两年里,秦世俊学习笔记写了40多本,摞起来能有半米高。2002年,秦世俊在车间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当时很骄傲,开始有点小膨胀,我都第一了,还让我干这么简单的工作。”看到这小子苗头有点不对,秦世俊的师傅宋广全不厌其烦地对他说:“干活要仔细,容不得一点马虎,要打好根基,不能浮躁。”膨胀需要付出“代价”,同年他在车间预赛选拔的基础上报名参加了公司举办的技能比武活动。初次参赛,暴露出很多问题:对大赛恐慌、糟糕的工艺安排、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过,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暴露出的问题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激发了他提升技能的斗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

  经过近两年的锤炼,在2004年全国数控工种技能比武选拔赛中,秦世俊顺利通过笔试和实做的全方位考核,以哈尔滨市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了黑龙江省选拔赛并获得全省第四名,拿到了通往全国考试的“入场券”并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一路走来,秦世俊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省市劳动模范、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等40余项荣誉,成为行业内的“明星”。由以前对“劳模”父亲的仰视,到现在自己成为劳模典型,秦世俊最想说的是:“因为热爱,所以总是满怀激情,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毫不退缩、坚韧不拔。”

  (三)

  “很多事表面上看起来很难完成,实际上却很简单,只要我们拿出一点勇气去尝试,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回首过往和现在,秦世俊对工作中的创新有了更多的感悟。

  记得那是2011年,当时某机型的“主起落架外筒上的腹板加工”成为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秦世俊用“笨拙”形容当年加工方式,数控床子用手动去加工,每次加工时,刀具、加工参数、输入数据、记载数据等都需要手动完成,而且多次反复加工及测量。“数控加工为什么用手动加工?为什么不能数字化呢?”师傅说: “数模跟零件的锻件有很大的出入,如果用数字去控制锻件是不规则的,会导致零件的过切,不要轻易想改变它。”秦世俊心里却一直在琢磨能不能通过采集的点进行自己编程?带着这个想法,秦世俊开始了“革新”之旅。每天夜里12点下班后,他独自一人开始模拟操作,用手记录每次走多少、降几层、每次加工多大区域……经过五六天的努力,一套程序编写完毕。初次测试时发现因刀具选的不对,以失败告终。秦世俊并未气馁,更换刀具后,重新采集点,因有了之前的经验,两三天就完事了。终于,秦世俊独自通过自编程序进行加工获得成功,此时已是凌晨3点。

  他骑车一路飞奔回家,连跑带颠地上楼,想与父亲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本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赞扬,结果却很意外,“你这么做,你师父知道吗?工艺知道吗?你怎么能不按照工作流程私自操作呢,你知不知道这要是失败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父亲的话如一瓢冷水,使秦世俊雀跃的心情烟消云散。第二天一上班,秦世俊的师傅和父亲,一起来到机床边看了加工的零件,最后拿着秦世俊的方案和工艺人员进行了数字化的吻合,终于,秦世俊的“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出炉并顺利通过评审后投入使用,并沿用至今。经统计,此方法提高生产效率8倍之多,达到了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100%。也是从那时开始,秦世俊创新不曾停歇。


 

  (四)

  秦世俊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时间紧、任务重、加工难度复杂的零件,对于这样的活他更愿意上前一步接过来。在加工某机型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特别高,而且加工周期较短,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很多人的态度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秦世俊就毛遂自荐、主动请缨。

  “法国人对流程要求特别严,我当时提出了更优的加工方案,但对法国人来说一个操作者不应该去动程序,就应该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秦世俊说,任何事情都有多种解法,通过主动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并做了加工平面、加工精度等几个试验,最终法国人接受了他的加工方法。回想当年,法国专家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秦世俊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觉得这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应有的一种担当,“别人不能做不愿做的事我做,别人能做愿意做的事我要做得更细、更好。”

  参加工作15年来,秦世俊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00余项,创经济效益480余万元,

  (五)

  从一名初级工到首席技能专家,秦世俊完成了技能上的大提升;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完成了人生的大跨越。但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在秦世俊所在的“现场攻关组”的基础上,中航工业哈飞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身为团队的领头雁,他以身作则主动与年轻人分享经验、分享妙招、分享心得,带领着大家朝着高素质、高技能的方向展翅飞翔。

  “生活中,他就像一个老大哥,很照顾我;工作上,他很严谨,要求很苛刻。”在与秦世俊徒弟张鹏飞交谈中,很少提及师傅二字,听到更多的都是秦世俊、秦哥。亦师亦友的秦哥没少让张鹏飞“吃苦”,每拿到一个新件,秦哥都会问,“你说怎么加工?”张鹏飞每次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秦世俊都会加以提点,传授经验的同时也要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让张鹏飞记忆犹新的一次“折磨”是测量某起落架中的一个零件,当时秦世俊站在他身边,一遍遍地看着他比对图纸测量,时不时口中只蹦出两个字“重来”,不知道测量了多少次,汗如雨下,满头雾水的张鹏飞最终告饶,秦世俊这才指出问题所在。在秦世俊的带领下,1986年出生的张鹏飞用了不到5年时间从中级工晋升为技师,而这样的晋升按部就班需要8年时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哈尔滨市总工会的“名师带高徒”活动中,秦世俊先后正式带徒11人,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名师带高徒活动“模范名师”。目前,他所带的徒弟中已有1人晋升为高级技师、2人晋升为技师、8人为高级工人,他们都已成长为公司科研生产的骨干力量。

  (六)

  “秦世俊,干活认真、自信,很有韧劲。劳模在身边,对我们既是激励也是鞭策。”今年44岁的揣云东,是数控车间车铣班组班长,今年的省劳动模范。言谈中,身为老大哥的揣云东很佩服秦世俊刻苦钻研的劲头。2015年11月的一天,领导把一个高难度的任务交给了秦世俊——将某机型起落架上一零件的粗糙度提至Ra0.4,这比正常生产提高了四倍。揣云东说,“我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技术主任也很肯定说不能完成,希望与客户协商从别的渠道解决。而秦世俊,默默地一次次凭借经验做着调试,试了半个多月终于成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秦世俊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只要有参数就能加工好,没有啥不可能。”他挑选一个数控床子,先看机床的稳定性、精度;然后选择刀柄,测测动平衡……一切准备就绪后,秦世俊开始了反复测试。秦世俊说:“通过观察善纹和磨合粗糙度是可以判断转速高低的,但当表面看起来已经很光时,很难通过经验判断,就得一点点去调,试了无数厂家的N把刀具,最后把零件粗糙度做到Ra0.2,比客户要求的Ra0.4高出一个等级。现在已经达到批量生产,刀具、机床、参数、夹紧方式等已固化,谁都可以干这活了。”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艳

【专题】风帆起龙江 干字我担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