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创业就要有股子韧劲、猛劲、冲劲,凡事必须整出个头儿来。”“当干部就要从当好人开始,好事干出头,尽自己所能服务好父老乡亲。”
黑龙江日报5月25日讯 微风拂面,大地绿意渐浓,记者再次踏上这块土地。
拖拉机在农田里忙碌地耕耘,奶牛在草甸上悠闲地漫步。宽敞整洁的公路贯穿村屯,成群结队的喜鹊叽叽喳喳地鸣叫,在一排排、一片片青松、古榆、白杨间腾挪嬉戏。
这里就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蒙语意为“杏花盛开的地方”。它也有一段悲凉的历史,创下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整村搬迁的龙江记录。
镇党委书记徐立地,接受上级党委、政府的金杯银杯不少,而“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干部”——这个铭刻在全镇老百姓的口碑,徐立地最在乎,也最珍视。
“干事创业就要有股子韧劲、猛劲、冲劲,凡事必须整出个头儿来。”
4月6日,是徐立地任胡吉吐莫镇党委书记整整6年的日子。“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农村,我的专业就是服务农民。”面对记者采访,翻开那本伴随自己多年有些破旧的记事本,这位质朴憨直、不善言辞的蒙古族汉子这样开场。
作为乡镇一级党委,权力没有多少,能周旋的舞台也不大,但担负的发展大计和民生事项却往往既繁重又杂多。
2010年至2011年,胡吉吐莫镇对呼格勒前屯和好田格勒村后新屯共79户农民进行整体搬迁。当时,县里下拨给镇里的只有每户2万元的建房款,而建房加上围墙、路、电、水、路灯等九项工程全干下来,资金缺口高达200多万元,大家都认为,这事儿没法搞成。经科学研析,徐立地慎重提出,先在搬迁新址建设文化广场,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娱乐设施来调动村民的兴趣,再跟进建设其他配套设施。为此,他带着镇里的其他领导,到大庆市争取外援。先后跑遍城建局、组织部、财政局等十几个部门和单位,有的单位他一连几天蹲守,千方百计协调并争取相关领导的支持,寻找突破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大庆市正要启动新村地区经六街提升改造工程,即将拆除原有的步道板、路沿石。徐立地抓住机遇,以每平方米低于市场价22元的价格购入,将大量旧石材运回镇里。他还跑遍大庆市各大工地,把其他城市改造项目施工淘汰下来的理石、条石、地砖、路灯等物资,当宝贝一样打包买到手。不久,两个搬迁屯建起了漂亮的文化广场,完善了相关设施,村民如愿搬迁。
用这些“家底”为上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做补充,到2013年,全镇14个屯都建起了文化广场,实际投入被放大到相当于500多万元。
正是当年徐立地咬紧牙关“耗”来的工作成果,让今天的胡吉吐莫农村百姓扬眉吐气。
“我不当‘太平官’,只想把工作干好、落实,让群众受益。”
当书记六年来,徐立地从来不知道周六周日休息是啥滋味。平时上午到县里办事,十点前必须赶回来,好像一支精准的钟表。“干好工作就要全力投入。搞应酬、拉关系,不仅浪费时间,还误了正事。”他告诉记者。
走进兴犇牧业,这里饲养着420头奶牛,一律是膘肥体壮的正宗澳牛。牧场负责人说:“如果没有当初徐书记让干部示范‘三进三退’、带起一批现代化牧场,恐怕到现在全镇的养牛业早就消失了。”
奶牛饲养业是胡吉吐莫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奶牛存栏一度达到1.2万头。2012年,受疫病和国内外不利市场形势影响,大庆市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政府提出,实施“三进三退”、“人畜分离”,通过建设标准化牧场,稳住农民的来钱道。当时,镇里奶牛养殖全部是一家一户式,就连村干部都没人认为集中饲养好。为让有经济实力的榨奶站业主带头建设牧场,徐立地出头,整天苦口婆心给业主“上课”,唠尽“苞米瓤子嗑”。见没人理会,他及时“改道”,支持镇村干部带头示范。缺钢材的镇政府代购,缺燃煤的送货上门,没有饲草的伸手就给。多数奶户不信任牧场,一怕牧场喂不好,二怕要不出来奶资。为此,徐立地单给他们开账户,比办自家事还上心,一步一帮、一坎一拽。
吃尽千辛万苦,奶牛标准化养殖终于上道。现在,全镇已建成牧场9处,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入场奶牛超过2000头。
胡吉吐莫临江,发展水田有天然优势。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2007年,一些农民被迫“水改旱”。为解除90%农民“旱改水”缺少资金的难题,他让镇里出资修建了1.7公里的主渠,协调通水通电,请来八一农大教授做顾问,一年就发展水田3000亩。今年,他又协调银行,仅一家银行就为发展稻田的农民贷款340万元。目前,全镇已建成育秧大棚270多栋,发展水田2万亩。徐立地告诉记者,到2020年,全镇还将增加“旱改水”3万亩。
这个镇水草丰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资金投入不足,景区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低。以往有重大旅游活动时,个别干部临时穿上蒙古袍客串,“打圆场”。徐立地上任后,经积极接洽,大庆新闻传媒集团有意对阿木塔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双方见面刚唠到7个初步合作意向,徐立地求成心切,当场拍板:“这些记录在案,不得反悔。”协议一签,他马不停蹄和阿木塔景区原关联方一家一家谈退出条件,为项目落地开路清障。如今,阿木塔景区已完成投资1.5亿元,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去年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当干部就要从当好人开始,好事干出头,尽自己所能服务好父老乡亲。”
地处“西北风口”腹地,胡吉吐莫人曾饱尝生态“癌变”之苦。十几年前,沙丘环绕的程地房子屯被迫整村搬迁。接过“堵西北风口”工程的接力棒,徐立地协调林业局等部门,2010年一次性完成程地房子生态造林3500亩,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些人看好1998年抗洪“第三道防线”一带的特殊地利,找上门来要建加油站和收粮点。徐立地都一口回绝。有人托高层领导和他打招呼,说“你点个头就行,啥责任没有”。结果,他一句“我就不开这个头”,给对方吃了“硬钉子”。作为全省生态建设示范镇的一把手,徐立地名副其实。
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动力支撑,助力民生改善,是徐立地投入精力最多的核心工作。在他近乎事无巨细的精心谋划和全力支持下,东吐莫村走旅游路,与村民股份制合作造林5000亩,拉动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胡吉吐莫村开发建设商服楼出租,年直接增收10万元;好田格勒村引进社会资金,改造盐碱地合作开发水田3000亩,户均增加稻田4亩。目前,三个村靠村集体积累,为3000多名农民每年承担新农合个人缴纳的30万多元;4000多农民家的有线电视、自来水费,村里“买单”。
2010年,胡吉吐莫镇农民人均收入8040元。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2.01万元,5年里增收一倍半。“胡吉吐莫就是我的孩子,将来长成什么样,都在我心里装着呢。”徐立地胸有成竹地透露,下一步镇里的工作重点是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牲畜交易、杂粮交易、农贸和建材家居四个市场。目前,四大项目有的已落实了投资商,有的已建成房场,有的已拿出规划。建成投用后,安排300名本地农民拿工资生活没问题。
采访结束道别,在那张正直、沉稳、自信的面孔上,记者仿佛读懂了这个蒙古族汉子的铿锵之气:昂扬而立,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