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5日讯 在日常生活中,拥挤的楼房及繁重的工作给人们的情绪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都有可能导致矛盾与争吵,表现在邻里关系上就是人们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不够,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摩擦较多。
家住建东小区一楼的张女士的父亲身患脑出血后遗症行动不便,因门口经常摆放着数十辆楼上邻居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影响了自己家人的出入,就多次和楼上的车主协商,但没人理睬。于是张女士未和楼内任何人商量便将楼道内的自行车及电动车全部推出了楼道,为此引起楼内其他车主的强烈不满。“你怎么有权随便动我们的车?车子丢了你负责吗?”王某代表楼上的其他车主与张女士交涉道,没想到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很快发生争吵并打了起来。
随后,王某向建东社区居委会反映了情况,请求帮助。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先到现场勘察,再到物业查找相关的规定,并向其他楼栋的居民了解情况。随后又找来了张女士,告诉她相关的规定,并告诉她:“本院没有车棚,也没有相关规定不能在楼道内停车,作为邻居要相互理解。你私自把楼道的车子推出来是不对的,丢了算谁的责任?走道是公用的,不能私自占用。你的要求是合理的,但你无权私自处置别人的车子。大家应该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当然了,自行车、电动车乱停乱放也不对,也要协商。”听了这些话,张女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二天,社区人员召集小区物业以及7户居民和张女士在居委会开会协商此事。调解人员草拟了协议书发给双方,提出开会要协商两点:一是张女士不能随便骂人;二是楼上居民尽量不在此乱停放自行车和电动车。王某首先发言,为自己的打人行为向张女士道歉,并说协议内容合情合理,应当照顾到两方面的情况,以后尽量不在此放车。此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都提出由居委会监督防止走道内自行车乱停放,最后大家协商一致达成协议。
在社区平时生活中,邻里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或多或少会影响着社区安定。人民调解可以快捷方便地满足市民的需要,维护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促进了社区的健康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