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黑龙江清洁女工亮相电视节目 即席成联惊艳全国观众
2016-05-26 13:49:5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景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李群懿(右)在东方卫视楹联大赛现场。

  黑龙江日报5月26日讯 许多人是通过上海东方卫视绝对中国楹联大赛认识了清洁女工李群懿。来自黑龙江省肇源县某信用社的她,即席连句成联,其才思和情采惊艳了全国无数荧屏观众。

  此女并非生长在文化传统深厚的南方乡镇,而是出生在以驿站闻名的北方边城肇源县,这个县过去的蒙古名叫后郭尔罗斯。柴米油盐,养家糊口就很不易了,况且在逐物之心浮躁的当下,如果她有一个相对从容的或与文化有关的职业,如此闲情逸致,不失精神和趣味追求,似乎还是可以被理解的。而她的境遇和才情,不禁让人联想到红遍全国的女诗人余秀华。

  记者在网上搜索了有关李群懿相关的信息,知道她在东方卫视亮相前,就在报刊和网上发表了大量楹联和诗词作品,2015年还获得过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的中国楹联创作奖。除诗词外她还写新诗。她的作品与余秀华相比,并没有那样强的命运感,李群懿更多沉浸在古典的美化情境中,而余秀华则更多直面个人当下的命运,其痛感其幻象都是具体的,是来自骨髓里的。

  记者拨打电话至肇源县委宣委部,对方说李群懿在肇源县自然已是家喻户晓,不过类似李群懿这样出色的诗词作者可不只是她一个人。县诗词协会下面有10个诗社,会员多达520多人。肇源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了“全国诗词之乡”。

  平凡草根不凡的诗心

  谈吐和眉宇间的神采,很难与李群懿多年从事的清洁工作联系在一起。李群懿说,“我做清洁工已有16年了。我服务的农村信用社,是窗口单位,活很多,节假日也很少放假,每次回趟老家,都要请同事帮忙打扫几天。每天,除了完成清洁任务,还要管理他人乱扔烟头纸屑什么的,常遭到鄙视和嘲讽。每次我都要弯腰捡拾,这时,另一个人又在一旁丢了一把垃圾。每当这样的无奈,我就想,擦拭肮脏的地面和人心,就当擦拭自己的心灵。我的工作是机械重复的,我常把整栋楼的楼梯想像成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即便时感艰辛,也要拾阶而上!”

  “我父亲是教师,我的弟弟妹妹都是研究生毕业,只有我没有考上大学,我父亲常说这是他一生憾事,我也一直心有不甘。我喜欢看书,爱好诗词。回到家,带孩子做饭,心有旁骛,丈夫常冷言冷语。我的一副楹联就是写给自己的:身似微尘,岂许浮生尘落定;心怀懿梦,不辞跬步梦始成”。

  “单位中有善良的人,一天,原农村信用社党支部王维田书记特意来找我,帮我介绍认识了获得全国优秀楹联教师称号的张希民,通过张老师又认识了肇源诗词协会主席王春。并参加了王春主讲的每周一次的诗词班。在诗词班上,我写的一副春联:新岁新春新景象;好人好运好生活,首次在报刊上获奖。”

  “汪国真是我喜爱的诗人,当得知诗人逝世,正是春天,自然想起他的那句: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伤感的同时,也创作了一副自己最满意的挽联:今日落花,拾难拾,英才天祭;春天读你,在不在,浪漫亦然。”

  当记者问她身边的诗友是不是都有她的水平,李群懿说,她可不是最好的。她让记者一定访问一下开茶楼的女诗人张敏。她不仅诗词写得好,还是县里众多女诗词作者的核心,她们正在组织创建肇源女子诗社。

  李群懿不久前已被《肇源诗词》聘为编辑。


诗友们在聚会谈诗。 

  老茶香茗以诗会友

  “太和茶楼”位于肇源县政府大街一侧,门面很敞亮,想必是县城最大的茶楼之一。张敏经营茶楼还是近年的事。之前,她是县城有名的饭店老板。张敏说,相比于经营饭店,她更喜欢有文化味儿的茶楼。而今她已是黑龙江省茶文化协会会员,还在肇源发起成立了肇源县茶文化协会。

  张敏说,她从事餐饮业差不多有20年,“每天当我一身疲倦伴着星月回家的时候,常常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只有夜深人静进入书本和诗词世界,才有充实感。”很幸运她结识了肇源的一些诗词爱好者,大家一起切磋诗艺,组织诗词采风,出版诗词刊物。“诗词真的融入了我的生活。这以后,我的视野有点不一样了,心境也不一样了,我还创作了一首歌词《太和茶楼》,这首歌词被谱了曲,在肇源赏莲月广场系列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台上演唱。我与歌手一起登台唱,松江畔,太和楼,古香古色古曲幽,雅道迎来云山客,红泥煮水暖心头。高山流水生紫气,天南地北常聚首。一壶老茶,泡出人间喜和乐,一杯香茗,谈古说今论追求。茶悠悠,意悠悠……”

  张敏的诗词散见在报刊网站上。《中华诗词》上常常可以看到张敏的名字。她现在不仅是茶道达人,还是县城知名的诗人,并被推选为肇源县诗词协会副主席。

  三口之家楹联寄情

  肇源被传为美谈的还有邵兵一家三口,夫妻和儿子都以诗词和楹联创作闻名。2008年,这户人家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全国“楹联之家”;2014年,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首届“书香之家”。

  邵兵说,去年我创作的楹联作品在全国获各种奖16次。奖金合起来有一万多元。这是其中他在北方联坛第三届擂台争霸赛中获得二等奖的楹联作品:“国粹沐春晖,得益推敲,千秋不老两行字;联花开盛世,倾情演绎,四海长留一片心”。

  邵兵说,他最初接触楹联是在30多年前农村老家,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年年的春联几乎都是由他来写。有时腊月小年就开始写,一直写到过大年。开始写的时候,自己不会创作,只能找一些老联抄写,由于联多,难免重复。“为了不重复或少重复,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自创几句。后来,我们茂兴镇楹联学会成立,出版了《茂兴楹联报》。主编张希民经常向我约稿,并多次给我修改联稿,还介绍给我联律方面的书籍,从此就上道了。后来我从村子走出来,做过小学教师,镇党委秘书,后来又调到县委当秘书,直到现在任大庆肇源港管理处副主任。这样的经历开阔了我楹联创作的视角。”

  起初,爱人对他痴迷楹联会说点风凉话。你写那联有什么用?不能赚钱,也不能当饭吃。爱人在学校工作,时常邵兵写联,要她帮忙查些资料,写好后还要她提意见。有一次他们“将”上了,她很不服气:“多大个事呀,谁不会写似的。”果然她出手不凡,只是格律不甚准确。儿子是2008年大学毕业的,小时候就受了一些楹联方面的熏陶。在“肇源杯”全国楹联大赛中,儿子的楹联“富以油,生于草,美于水,魅力肇源,燕舞莺歌,春展宏图添锦绣;兴于路,食以田,乐以文,风流古邑,人欢马跃,东升旭日铸辉煌”获得了优秀奖。刚好《今日肇源》报社在扩版的时候,他被聘用,做了新闻记者。

  诗词“六进”播种诗心

  记者在“诗词之乡”采访,时常感受到浸透乡土的诗香词韵文化对当地政风、民风的熏染。

  肇源诗词界,最被称誉的是王春。王春曾是企业家,后任工业局长、乡企局长。他退休后连续数年举办免费的诗词学习班,成了众多走上诗词之路人名副其实的老师。此外,他还组织创办了《肇源诗词》,任主编多年,还被推选为县诗词协会的主席。

  王春说,肇源诗词协会的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诗词创评社”,归属于大庆市成立的诗词组织。“诗词创评社”最初只有9人,他被推选为副社长。肇源“诗词创评社”随市里一起更名为肇源诗词协会时,肇源诗词协会会员也只有12人。当时没有场所,也没有经费,随便在谁家聚到一起谈诗论文,一个月总能聚上三次五次。2002年《肇源诗词》出版,收录了20位诗词爱好者的500首诗,有很多诗词爱好者都是看到《肇源诗词》后,加入诗词协会的。2006年编辑出版《肇源诗词》第二卷时就有了40多名诗词作者;2009年出版《肇源诗词》第三卷时已发展了150名诗词作者。2011年,《肇源诗词》改为季刊,每期印1000至2000册,至今已出刊17期。

  2012年起,王春在诗词协会开办了肇源诗词创作学习班,每周三由他给学员们讲课。教学相长,他自己编辑印刷了《律诗基础写作教案》、《中国诗歌史教案》、《词、元曲史教案》、《诗词鉴赏与创作18讲》、《诗词从横谈》等五本讲座教材。如今,先后已有100多人在诗词班学习毕业。

  另一个对肇源诗词发展影响很大的人物是高士谦。王春他们当年集资自费出版《肇源诗词》时,高士谦时任副县长。他读了《肇源诗词》很感兴趣,并支持他们出版了后面二卷,肇源诗词的星星之火就此燃起来了,一些作者在省市乃至全国都有了知名度。由此,县委提出了创办“全国诗词之乡”的规划,倡导“六进”:诗词进学校;诗词进机关;诗词进农村;诗词进企业;诗词进社区;诗词进家庭。2009年,肇源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批准为“全国诗词之乡”。2010年,偏远的肇源县承办了中华诗词(肇源)全国第二十五届研讨会,中华诗词学会14位副会长和全国(包括香港)31个省市的诗词协会主席及大学教授100多人齐聚肇源,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