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7日讯 7日,哈三中教师吕宝昌针对2016年全国Ⅱ卷语文试题进行了分析。本套试题注重基础,阅读材料利于学生读懂,题型部分微调但难度未随之提高,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
一、阅读材料利于学生读懂
读懂阅读材料,是正确作答的前提。本套试题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上都注重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以使学生首先能读懂材料。
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在谈小说与故事的关系,虽然有一定专业性,但语言不艰涩,语句结构也并不复杂,加之阅读材料中出现了《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等耳熟能详的作品,使得学生不会对阅读材料产生距离感,读懂文章应该不是问题。文言文阅读是关于明代陈登云的传记,选文不长,生僻词语不多,文言句式也不复杂,脉络也比较清晰,便于学生疏通文意。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杜甫的诗歌,给了五个注释,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大意。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的是一篇外国小说,其战争背景学生会感兴趣,其语言表述也没有异域风格,从某种意义上看,甚至要比高考试题中经常选取的上世纪的本土作家的作品更容易读进去。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关于数学家吴文俊的传记,语言平实,形象鲜明,阅读难度不高。
二、注重基础,难易适度
本套试题在考点覆盖和题型表述上总体保持稳定,体现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的重视。而一些微小的变化也是存在的,这种变化没有表现在考点的变换上,而是表现在表述的形式上。这种变化显示了命题者对有些试题表述形式老套重复的厌烦,希望试题在稳定的同时能有些鲜活灵动的色彩。重要的是,相对于第12题语病较之于去年容易,第16题补写题较之于去年较难,这些微调的地方并没有明显地增大难度。例如,第15题看似考点变了,由考查句子的衔接改为考查关联词(虚词),但实际上考的仍是连贯衔接,而以往在考查句子连贯的时候也渗透着对虚词的考查,这道题利用排除法做出来并不难。第13题没有考查对近义成语的比较,而是考查对6个孤立成语使用正确性的判断,容量加大了不少,但难度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用排除法也是很容易做出来的。古代诗歌阅读的第8题和第9题,设问方式不是近年考题中常见的,考法如出一辙,其侧重点都放在对句意的理解上和结构的照应上,加上诗歌选材是名篇节选这一特殊形式,整篇诗歌抒发的情感很难把握,使得这两道题看起来很难,但前面已经提到,这首诗歌的大意解读并不是障碍,这就为答好这道题创造了条件。
三、强调语境,强化思辨
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越是陌生的语言语境,就越是需要快速地进入到情境之中。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体现的会非常明显。比如对第5题文化常识中“移疾”解释正误的判断,如果不回到原文的语境中去分析,就不能对“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这一表述做出判断。再如对第7题(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中“雁矢”的翻译,如果不回到语境中,不去联系此时“岁大饥,人相食”的社会状况,是不能将确认这是通假现象的。而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题(4)探究题中要求考生分析“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实际上也体现着语境中的思辨。
强化思辨这一点在写作中体现最为明显。本次作文试题关注语文素养,让考生对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加以比较,加强了对文化素养的考查,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从而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从作文试题的评价标准来看,这则作文有可写性,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选择性,尤其是立意角度选择的空间很大,综合写还是部分地写应该不是问题;有导向性,能够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能够提高对语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有防套性,能够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
而和每年的试题相比,今年作文语料中几乎没有可以用来进行原因分析的关键词,命题者意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这则作文偏离题意很难,但要探究开去更难。关键是有两个关键词对考生的思考限制很大,其中一个关键词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而考生对这个重要的概念也就是问题探究的归宿可能理解不到位,甚至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谈及,而只是泛泛地谈“素养”二字,这也会极大地制约考生对“三条途径”的分析,文章也很难会深刻性。另一个是“比较”,比较的对象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这个考生依照作文要求会知道,可比较点也就是比较的标准是什么,考生会很茫然,或许这也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命题者希望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至于考生是在地位、重要性上比较三者,还是在作用、功能性上比较三者,确定标准的自由给了考生,考生可以“依据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去制定相应的标准。而在比较的过程中,要让考生认识到如下道理才是根本目的:语文学习重要、语文素养重要、提升语文素养应该借助教师等外力、提升语文素养应该强调自主阅读自我修养、提升语文素养离不开实践、提升语文素养需要内外因、提升语文素养需要理论和实践。

吕宝昌。
简介:吕宝昌,语文高级教师,省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市优秀教师、市师德先进个人、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和先进个人。曾获国家级课堂教学比赛特等奖,所教班级成绩突出,参编高考辅导书籍多部,有多篇教研论文及文学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