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0日讯 第一次见面,是1961年,那年李传林23岁,丁凤芹20岁。她的奶奶因患脑血栓拄拐走路,他走到面前嘘寒问暖。
他的态度让她感动,这个小伙子,一定错不了。
婚后,他对她家老人格外孝敬,想得比她都周到,她感动在心,对他家老人更好。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老人,日子才能越过越好。”这是丁凤芹常对儿孙们说的话。

为她做啥他都干
6月1日,记者在创业社区八居委会见到了丁凤芹。居委会书记崔秀楠说:“丁阿姨每天像上班一样,到点就来教大家唱歌跳舞。”
“我是头儿,别人8点来,我8点之前就得到,不能让大家等着我。”丁凤芹说。
记者了解到,丁凤芹是创业社区圆梦服务中心艺术团团长,擅长歌舞和扬琴。艺术团有100多人,不仅教课风雨不误,还倒搭钱。
她要买乐器,老伴和她一起去选,一件乐器花上万元他也不心疼。为她做什么,他都心甘情愿。
李传林不懂歌舞和乐器,就爱台球和军棋,她就尽量抽时间,陪他玩两把。
每天她回家,他都把饭做好了。在活动室打球,到点了他就说:“回家熬粥去。”时间长了,他一张罗要回家,大家就都笑他:“回家熬粥去呀!”
铁人派人送过她
1965年,钻井基地成立商店,丁凤芹当会计。一次,丁凤芹和两个女营业员,从红岗区古城子到萨尔图进货,那时公交车趟数少,订完货,就没车了,丁凤芹就到钻井指挥部,看看有没有车。
进了院子后,一个身穿杠杠棉服的人看见她问:“这位女同志,你有什么事?”丁凤芹就把回不去家的事说了,那个人就喊来一名司机:“把这位女同志送到古城子去。”
路上,她才知道,那个穿杠杠棉服的人,就是铁人王进喜。
还有一次,她和三个女营业员跟着经理去批发酱油、醋,那时酱油和醋都是用大桶装,一桶有
三四百斤。经理去交钱的时候,她们四个女同志就把两个装满酱油和醋的大桶,拽到车上去了,经理出来后十分吃惊:“你们几个是咋整上去的?”
年轻的时候,丁凤芹一门心思铺在工作上,孩子不到一岁,她就到井队巡回演出,把孩子扔家两个多月,都是在钻井二公司医院当医生的丈夫照看着。

夫妻俩比着孝顺
丁凤芹1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奶奶和几个孩子生活。1960年,李传林当兵转业到大庆。1961年,他回河南老家探亲,亲属给他介绍对象,他就到了丁凤芹家。
当时,丁凤芹的奶奶半身不遂,拄着拐棍在屋里站着,李传林走过去跟奶奶亲切地唠嗑。奶奶和母亲都喜欢这个体贴人的小伙子。
后来她才知道,李传林的母亲去世早,也是跟奶奶长大的,生活的艰辛让他过早懂事,也格外孝敬老人。
1962年两人结婚,那时工资少,夫妻俩花钱特别节省,每年到年底都能攒下一些钱,给双方老人各邮回100元钱。
“爱上他,就是因为他孝顺,他让我给他父亲寄20元,我就会给30元,总是多给。他更是,对我母亲和奶奶特别好。”丁凤芹说。
“在一起就是幸福”
李传林的继母比他父亲小10多岁,到李家后又生了四个孩子,他对继母也好,妈长妈短地叫。
1966年冬天,李传林跟着钻井队到野外工作,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井队附近有农村,他在村民家买到几十个笨鸡蛋,回来告诉丁凤芹,鸡蛋不能给1岁多的儿子和公公吃,丁凤芹问:“那给谁吃?”他说:“留着给咱妈坐月子!
丁凤芹生了三个孩子,坐月子一点毛病都没落下,都是丈夫照顾得好。“他不让我碰凉水,不让我做饭,尿布也不让我洗,每天给我做四五顿饭。”
有时候,丁凤芹跟丈夫开玩笑:“你对我这么好,看上我哪点了?”
丈夫说:“性格好,有才气,热爱生活,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女子。”
丈夫诚心诚意对人,对家人细心体贴,怎能不让她爱?如今,夫妻俩已携手走过54个春秋,他说:“能够在一起,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