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中航工业哈飞“80后”工匠秦世俊 走上央视《开讲啦》
2016-06-17 10:32: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秦世俊(右)和同事探讨业务

  秦世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东北网6月17日讯 中航工业哈飞最年轻的首席专家秦世俊,4月30日走上了央视《开讲啦》的讲台,给广大青年讲述奋斗历程。他被称为这个栏目开播以来最朴素的演讲者。

  数控工人上央视《开讲啦》

  “那小伙子,平时不太爱言语,在电视上讲得挺好。”最近,秦世俊在中航工业哈飞火了,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这个“80后”的小伙子,也成了老师傅激励徒弟的例子。

  在《开讲啦》的讲台上,秦世俊紧张的样子让现场的年轻观众乐出了声,可是说到他的奋斗历程,台下立刻安静了下来。

  秦世俊用了15年时间,完成常人25年的工作量。从一名学徒,变成集团首席专家;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

  因为投入到工作的时间太多,没时间陪孩子和家人,半夜下班孩子已经睡熟了,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5岁的儿子没有更多的话与他交流。

  练数控技术从不懂到喜欢

  “我爸在哈飞工作,觉得能给大飞机制造零件很光荣。毕业后,我就到哈飞工作了。”秦世俊告诉记者,上技校时学的是钳工专业,可是到厂里了,却被安排到数控工段。

  “数控是个新兴专业,这方面我一点基础也没有,两眼一抹黑,只能帮师傅打下手,搬运毛坯件,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和一个力工没啥区别。”秦世俊说,当时自己意见很大。

  “不要怕改专业,不会可以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眼前的路一下子变得清晰了,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他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晚间学完了,已经是九十点钟了,才回家。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学习笔记堆半米高

  在秦世俊工作的桌角,有一摞笔记,有半米多高,这是秦世俊的学习笔记。

  二十出头正是爱玩的年纪,同龄人下班都去休闲娱乐,秦世俊在车间里钻研数控技术,所有的节假日、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学习。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发现一个就消灭一个。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为了自学制图和编程,他报考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并顺利毕业。

  加班对于秦世俊来说是家常便饭。同样不爱表达的父亲,每晚都给他煮一个鸡蛋,热一杯奶。就是这样的一股钻劲,让秦世俊的技术节节攀升。

  挑剔的法国专家竖起大拇指

  在加工某型机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也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扭轴是某型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秦世俊是攻坚克难“专业户”,这一次他依然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了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经常一干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经过3天近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

  创新已经成为秦世俊的思维习惯,15年来他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00余项,创经济效益480余万元。《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某型机主浆旋翼泡沫提效》等一个个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成为秦世俊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秦世俊生产的零件主要用于直升机的起落架和旋翼,对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而且不是批量生产。这就要求工匠必须一次性交付100%的合格工件,有一点失误,零件就废了,需要重新加工。

  “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 01毫米。”要求完美的秦世俊认为,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能否全情投入。无论工作多忙,只要站在机床前,他就能找到忘我的工作状态。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