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激发内生动力
2016-06-21 09:44: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仅是对现阶段黑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更是对黑龙江省利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目前所面临问题的具体性指示。如何做好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方式调结构,落到根本就在于激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

  一、激发内生动力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定位

  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于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的研究已经脱离了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的思路,更加看重内生于增长之中的各种要素结构层次,强调提升要素生产效率,用更加合理的结构和效率实现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征的新增长模式。相反,如果长时间依赖传统模式,则很容易在产业结构上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从理论角度来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层次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大的跃升,是把微观层面的要素配置效率、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效率和宏观层面经济增长效率结合起来,重点是产业结构层次的转变,而最终目标就是通过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层次转变,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定位,指明了方向,不仅仅是针对黑龙江经济,也针对中国经济最亟待解决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问题,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解决效率问题,转方式调结构就是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在于激发内生动力。

  二、激发内生动力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指向

  当前,我省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的状况,集中地体现出在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扭曲和结构错配问题。这种扭曲和错配则集中反映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人力资源结构,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内生动力的匮乏。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无法长期依靠外部因素驱动,外部资源、扶持永远只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过度地依靠外部因素催动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最终只能走向经济“失动状态”。真正的经济动力必须源自内生,而成就内生动力的主要因素是创新、结构重组、体制重构,以此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乘数效应”。我省纠正“三偏”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激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为根本,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在产业结构方面靠创新引领,构建产业新体系,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帮助民营企业打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要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以一个更加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激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内生动力的最大释放;在人力资源方面,思想还要再解放,政策还要再放开,最大程度上调动企业家、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个群体的积极性。

  三、激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几点建议

  一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黑龙江而言,千万不可有“硬等”思想,要抓住时机、奋发有为、把政策转化为行动,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翻身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黑龙江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分化,在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的经济困难是明显的,如果一味等待,或者反应迟钝,停留在原处,指望风水轮流转,黑龙江的各类资源流失速度就会继续加快,聚集资源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弱。所以,及时、主动、符合实际地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激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迫切需要。

  二是正确评价自身长短。我省最突出的“短”表现在结构方面,“三偏”道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结构性短板。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总产值中有80%的贡献都来自于重工业,这不仅高于全国7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东北黑吉辽的总体平均水平。从所有制结构来看,2014年数据显示,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7%,这远远高于全国不到20%的平均水平,而且大量的国有资本都集中在资源型行业,这就导致过剩产能很难完全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出清,跳出低端锁定的产业结构难度极高。从创新人才来看,由于经济承载能力变弱,产业聚集人才的能力也就变弱。“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人口流失200多万,年均20万左右,创新人才外流早已成为棘手的问题。这些结构上的短板确实已经成为我省发展的最大痛处。虽然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依靠要素大量投入获取动力驱动的时期,但是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总是存在“有就比没有好”的一般规律,最重要的是怎样更好地发挥“有”的好处。我省产业布局确实“偏重”,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考虑,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劣势。当年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存在着与我省类似的情况,但通过新型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企业主动求变,鲁尔工业区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最终形成了以生态为优先、有利于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型生产方式。实践说明国有经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即便是最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国有经济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成分。问题在于,我们要通过有效机制重构,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地市场竞争,激发国有企业发展的内部动能。因此,我们在培育人力资源队伍时,思想还要再解放,政策还要再放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黑龙江还是可以获得人才优势的。只有真正清楚我们的长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有重点,激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才有着力点。

  三是逐渐顺应市场竞争。现代和未来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产品、服务或者资金的竞争,而是以更长更深的多种资源整合的链条式市场竞争。链条的延伸和纵向一体化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使用和配置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其实这就是着眼于顺应市场竞争表达的观点。在产业链、服务链和资金链上都加入创新链的对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最大程度上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多种资源耦合,实现对市场竞争的整体掌控。黑龙江拥有大量的“老字号”和“原字号”产业,这些产业之所以长期被当作包袱、视为短板,就是因为我们仍然局限于单一和局部的优势或劣势分析,并没有注重更深远的资源链式整合与使用。激发龙江全面振兴内生动力一定要从学会逐步顺应市场竞争,从市场的角度来进行创新,进行产业、服务、资金等方面的整合,在最大程度上把握住链条的关键部位,掌控市场的话语权。

  四是积极做好供需匹配和内外结合。

  我省激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需要着眼于供给侧的改革要适合需求端的需要。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原字号”危机已经是我省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对于“油”、“煤”、“粮”、“农”这些原始材料形成的精深加工品的需求正在上升,这就启示黑龙江,供给侧改革方向必须要有效对接需求侧,激发内生动力不能仅仅只盯着供给或者需求一侧,视阈要宽。此外,在注重供需匹配的同时,还要重视内外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地缘优势,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战略对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2015年,黑龙江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实现149.3亿美元,这占据了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1%。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对我省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市场的形成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实质意义上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边界。因此,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全面内生动力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本省、本地区的需求出发,更要培养开放条件下的全球合作理念。通过加快建设“龙江丝路带”,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带动内生动力的提升。为此,我省应该继续推进“龙江丝路带”产业集聚,强化对外产能合作,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延伸境内外产业链条。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