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挖掘黑龙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等旅游产业以及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黑龙江省生态优势突出,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全国最大,自然保护区占比全国最高,还是寒温带的生物基因库。同时,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也很大,因此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生态旅游才可持续发展。
一、以创新为基点,引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的新趋势,对此,我省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旅游目的地。我省发展生态旅游,应以创新为基点,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开发,要借助“互联网+”进行有效营销、高效运营和适时监管,改变雷同扩张、粗放经营的随意发展,将质效提高、集约发展作为衡量标准。要清醒地认识到旅游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控作用,加大政府财力支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支持投融资新思路的实践。
二、以协调为路径,破解生态旅游发展难题。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处理好生态旅游发展中各利益关系的有效路径。生态旅游以其原始、古朴、极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与此同时,生态旅游资源所具有的脆弱性、易损性和不可复制性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从有效需求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破解产权结构性矛盾。改变多头管理的现象,通过组建旅游大集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破解产权结构性矛盾。二是破解产业结构性矛盾。应从旅游六要素入手,逐项破题并改进完善,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从存量做优和增量做大入手,拉长产业链条并拓展发展新空间;从全域旅游的要求入手,全方位落实建设生态旅游景区。三是破解产品结构矛盾,依托我省特殊的人文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破解生态旅游产品的供需矛盾,改造升级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老字号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冰雪旅游、对俄旅游等原字号旅游产品,培育壮大医疗养生、健康养老、研学等新字号旅游产品。
三、以绿色为纲领,厚植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绿色发展解决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我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守住“绿色”基调,厚植发展优势。一是树立生态龙江系列品牌。坚定生态旅游世界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先从吃、住、游、购入手放大生态优势和文化内涵,加快国际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避暑度假旅游天堂的建设步伐。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可发挥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绿色药材的资源优势,可利用社会闲置资产、大型养老院、医院及社区的医疗平台,开展医养结合的候鸟式养老游和中医保健养生游,探索生态旅游与养老、养生、医疗、健康、绿色食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实施绿色旅游发展行动。应按照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规范建设和改造酒店、旅游景区等场所,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现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的生态特色。
四、以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方式,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黑龙江作为我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的重要区域,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采取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发展方式,将本土文化融入生态旅游的发展,打造与周边文化的链接,寻求区域空间上的体验延续。二是关注生态旅游创业门槛低、就业难度小、公众参与性高、资本吸纳性强的特点,认清旅游产业自身所具有的开放属性,通过扶持、带动等手段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创业中,通过补贴、众筹等手段帮助企业和创客实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三是继续开展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等系列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五、以共享为目标,实现和谐发展。旅游业是民生事业,具有包容性强、受益面广的特点,是最符合共享发展理念和目标的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在文明和谐上下功夫,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全民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的全面提高。一是搭建全民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倾听并梳理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当地居民、游客等各利益群体的有效需求,搭建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的双向机制和渠道。二是实现生态旅游的精准扶贫。从人们最关心的交通、医疗、教育问题入手,在精准持贫中解决百姓疾苦、缩小城乡差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帮助贫困户“造血”、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是传承和谐龙江的生态文化。重视渤海靺鞨绣、赫哲族伊玛堪说唱、龙江剧等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宣传展演、走进小学课堂、再就业培训等方式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让全民参与到龙江文明的保护与传承之中,展示并留住龙江生态文化特有的灵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