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赫哲族老人的幸福生活
2016-06-27 09:56:3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大宇 宋洋 刘亿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尤桂兰老人指着当年在中南海的合影,讲述着60年前的故事。

  黑龙江日报6月27日讯 1956年,11月。

  北京,中南海,红墙黄瓦,毛泽东面带微笑走来,向70多位少数民族的劳模代表挥手致意。

  “大家好,你们辛苦了……”关怀和问候带着浓浓的湘音。

  那一年,尤桂兰22岁,黑底白花的外衣,乌发如云,看着毛主席,她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

  2016年,5月。

  同江,八岔村,细雨霏霏,习近平面带微笑,打着雨伞走进了赫哲小院。

  这一年,尤桂兰82岁,身着传统的赫哲族服饰,发白如雪,和总书记坐在沙发上唠家常。

  和毛主席的合影是老人一生中最珍贵的宝贝。2013年大洪水到来,老人离家的时候只带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这张照片。

  现在,老人说,自己珍贵的宝贝变成了两样,除了和毛主席的合影,还有这张习总书记和她们一家合照的全家福。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赫哲族代表刘蕾邀请总书记到家乡走一走。

  当总书记打着伞出现在八岔村,乡亲们纷纷围了上来,热烈地打着招呼:“总书记来了!”“总书记好!”……

  回忆起见到总书记时的情景,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尤桂兰16岁的孙子楮新宇说:“当时在家里,习爷爷问了我的学习情况,我说将来要考到北京的大学,去看望习爷爷。他笑着摸着我的头,鼓励我好好学习。”

  “他的笑容是那么温暖,他的话语是那么真诚,到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每一个表情,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相信他一定会让我们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

  从1956年到2016年,60年的时间,既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也是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尤桂兰和所有赫哲人一样,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变迁、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深切地感受着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生活逐渐走向兴旺、富裕、发达。

  “我小时候,住的是地窨子,那时候日本鬼子还在东北……”伴随着老人的缓缓讲述,一幅赫哲族的变迁史犹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尤桂兰说:当时她和家人从地窨子搬进新房子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赫哲族群众盖起了住房,提供渔猎生产工具、粮食、衣物,那应该是赫哲人生活的第一次巨大改变。

  第二次变化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时。当时家里添置了一个大件——电视机。那时候,赫哲人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几乎家家都从事渔业生产,积极性高涨,“万元户”的赫哲人家已经不在少数。

  随着江鱼减少和捕鱼船只的增加,赫哲人的捕鱼量持续下降,收入也在下降,单一的渔业生产使生活难以为继。1996年前后,在政府扶持下,赫哲人开始开荒种地,当时尤桂兰在八岔岛上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渔农并举,赫哲人的生活第三次变迁。

  如今,尤桂兰已是四世同堂。和她生活在一起的老儿子打渔,儿媳妇搞养殖,家里的土地加入了合作社……像她家这样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帮助下转产,从单一的捕鱼业向农业、养殖业、旅游业、手工业等方向发展的赫哲人越来越多,也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82岁的尤桂兰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赫哲族整个民族风貌的历史性改观。

  说到此,老人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赫哲族歌曲《新旧社会对比》。

  对尤桂兰而言,她的歌唱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向往。

  她说:“不能辜负总书记的希望,无论如何不能让赫哲文化在我们手里消失。我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把赫哲文化传承下去,让我的孩子学,让孩子的孩子学。”两年前,她开始整理舅舅尤志贤写的《希特莫日根》一书,眼睛看不清了就找别人帮忙,一个字一个音的校对、审核,忙碌了整整两年,终于把这部反映赫哲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及生产方式的专著整理完成。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