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烈日下大意家长将女童锁在车内 众人30分钟施救女童脱险
2016-06-28 09:01:55 来源:大庆网  作者:郝璐 陆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8日讯 炎炎夏日,对于有车一族来说,顶着烈日行驶在路上,不管开多大的冷风,也还是觉得很热。尤其是熄火后一段时间,再次进入封闭的车内,瞬间有种“蒸笼”的感觉。每年夏季,都会有一些粗心大意的家长,会把孩子锁在高温的车内,发生令孩子窒息等危险的情况。

  6月26日,在东风新村香榭丽购物广场门前,一辆停放的丰田越野车内,就锁着一个小女孩,车里传出哭声。见此情况很多路人都上前帮忙,大约半小时后,才救出了惊魂未定满身大汗的小女孩。

  车停烈日下

  车内传出孩子的哭声

  当日15时许,市民邹先生去东风新村香榭丽购物广场附近办事。出来时,他发现一辆丰田吉普车的四周围了不少人,大家看上去似乎都很着急。

  走近了一看,邹先生发现,该车贴着黑膜,4个车窗上都留有巴掌大的缝隙。透过缝隙,他看到在车辆后排座位置,有一个大约2岁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正焦急地趴在车窗上,不停地哭。

  当时烈日当空,室外温度接近30摄氏度,而车辆停放的位置也不在背阴处。据另外一名围观的男子讲,当时自己经过这辆车附近时候,听到里面传出哭声。后来他发现,是一个小孩子被困在了里面,但他自己干着急,不知道怎么哄孩子。车内的哭声引来了不少人,但面对巴掌大的空隙,大家不知道该怎样让孩子快点出来。


 

  众人心急如焚

  担心高温会带来危险

  一些围观的群众,担心孩子在车里时间久了会发生危险,有人提出要砸碎车窗,把孩子从车里抱出来。但考虑到用硬物砸车窗会吓到孩子,再加上玻璃碎片也可能划伤孩子,所以没敢轻举妄动。

  这时,一名女子带着孩子走到了车辆附近。女子看到车内被困的小孩,跟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她也非常着急,让同行的人帮忙看着自己的孩子,自己则上前帮忙。

  该女子踩着丰田吉普车的踏板,趴在车窗的缝隙处,开始哄孩子:“宝宝听话,宝宝不哭……”女子就这样一句句地安慰孩子,但是小孩年龄太小,加上有些害怕,女子的劝慰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不过一番抚慰后,孩子的情绪还是稳定了不少。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家都担心,怕再耽搁下去孩子会发生危险。这时,女子看到了车内有一部手机,她准备通过这部手机解救孩子。


 

  哄被困女童

  一部手机联系到家长

  大约10分钟的时间,女子始终站在车的脚踏板上,从车窗的缝隙与孩子交流。她试探着问车内的小女孩:“宝贝,你看见车里的手机了吗,把手机递给阿姨好不好?”

  女子反复引导孩子多次,车内的小女孩渐渐停止了哭泣,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车内的手机。最终,女孩顺着车窗留有的缝隙,把手机递了出去。

  女子拿到手机后,按照手机里存着的号码拨打,并说了孩子被困在车内的情况,希望家长快点来打开车门。挂断电话后,女子仍继续哄逗车里的小女孩。

  几分钟后,远处匆匆忙忙跑来一名女子,她来到车前迅速打开车门,抱出了车内的小女孩。孩子看到家长过来,再次嚎啕大哭。原来当时孩子的家长去附近办事,孩子正在睡觉,家长就把车窗留了缝隙后离开,没想到后来孩子醒了。

  在向周围的人道谢后,女子带着孩子开车离开现场。

  相关链接

  将孩子锁在车中太危险

  据公开报道,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至少发生20起儿童被忘在车内的事件,共造成15人死亡。

  2011年7月29日晚,山东济南一名年轻母亲开车回家,下车后,车自动落锁,1岁的孩子被锁在车内,路过市民帮忙砸开车窗,才将孩子从车内救出。

  2012年1月16日,上海虹口一位母亲将钥匙遗忘在车内,一岁半的宝宝被反锁车中。家长不愿砸碎车窗导致孩子被困在车内一个多小时,后幸被专业人员解救出。

  2012年4月3日,海南澄迈金安农场一户人家开着小轿车扫墓返回家中后,忘记将在车内睡觉的3岁小女孩抱下车。女孩因长时间处在高温车箱内,严重缺氧导致死亡。

  人体温度一般在36℃左右,当环境温度达到32℃时,人体就会出汗,通过排汗来使自身降温。如果环境温度过高、通风不好,人的体内高温散不出来,就会引发“热射病”。由于体温过高,血液流动慢血凝后就会造成堵塞,造成肺水肿,从而引发血压下降、缺氧。“起初儿童会感到恶心、头晕等症状,在感到难受后孩子可能会挣扎,车内封闭、高温的环境让孩子有汗排不出来,就会感觉上不来气,从而威胁生命安全。”

  “热射病”的患者会出现体温达到40℃以上,高热无汗、昏迷、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而对于高温天呆在车里的孩子,通常仅半个小时就会患病,身体弱一些的可能会更短。

  一旦发现孩子有热射病的症状,一定要让患者周边环境保持通风,可用冷水反复擦拭皮肤,从而使体温下降,更进一步的救护措施,则需要专业的救护人员。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