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同学,此刻我想对你说——厚积薄发唱响中国梦青春梦我的梦
2016-07-01 09:05:1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衣春翔 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7月1日讯 又是一年毕业季,即将告别母校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多年后回到母校时,会对面前的师弟师妹们说些什么呢?

  近日,记者特别采访了毕业于我省高校的部分老中青毕业生,听听他们对新一届毕业生要说的一些心里话。

 

  上世纪60年代毕业生李景富:“为了实现梦想要忍得了寂寞,耐得住贫寒”

  李景富是名副其实的老毕业生。他毕业时,东北农业大学还叫“东北农学院”。

  李景富1962年参加高考,那时蔬菜品种非常少,家乡的父老乡亲长年累月地耕作,一年到头除了土豆大白菜,就是吃咸菜,那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番茄品种。就在学农接触番茄后,李景富有了一个梦想——让我国的番茄研究早日赶超世界水平。

  为了圆梦,李景富住在农村16年,把农田当成自己的研究基地;当了14年助教,46元的月工资领了10年。但对于这些,他并不计较,因为科研工作是他的爱好和乐趣。

  如今,李景富带领课题组育成番茄系列新品种23个,实现了番茄品种的国产化。其中适于温室长季节栽培的“东农710”等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罐藏加工系列番茄“东农706”等新品种,解决了我省罐头加工原料问题,并使这些加工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中东、东南亚、日本及俄罗斯等国家。

  李景富想对毕业生说:“做人一定要有梦想,要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益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必须忍得了寂寞、耐得住贫寒。同时,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还是创业创新,都要深入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更容易找到创新的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990年毕业生张卫:“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张卫1986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系光电子技术专业。四年时间在哈工大求学,不仅让他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树立起科技报国的意识。为此,他怀着青春的火热激情与学为所用的报国丹心,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1994年,张卫踏上去往俄罗斯的求学之路,为了满足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他忍痛割爱,放弃原来的研究方向,转学激光雷达技术。语言的障碍、物资的匮乏、恶劣的环境、异乡的孤独、思亲的煎熬压得人几乎透不过气,但只要想到祖国和单位的期望,张卫硬是咬牙熬了过来。此后,他的科研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锲而不舍的努力,不畏艰险的开拓,使张卫先后荣获“国家863计划项目研究先进个人”、“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先进个人”等称号,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张卫想对毕业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还要知道,智商很重要,但情商更重要。今天很多大项目,都是全国大协作,需要的是互相包容、理解和支持的团队合作,不能靠单打独斗。如果自我意识太强、没有团队精神,是很难发展、很难成功的。因此要先学会做人,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2005年毕业生牛晓霆:“喜欢一个专业或行业就必须去接近它”

  2001年9月,带着对“木头”的热爱,牛晓霆踏入东北林业大学的校门,成为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的一名新生。

  “80后”的他,吃的苦虽然比老中两代毕业生少一些,但对专业和理想,他同样执着。

  研究家具设计,必然要懂制作工艺,要有动手能力,还要走近家具。抱着这样的想法,牛晓霆大三时就来到了百年老字号“龙顺成”实习,他从划线技术开始学起,一学就是七八年。在李永芳、种桂友等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倾心传授下,牛晓霆学会了课堂上无法与之匹敌的划线、木工、雕刻等传统技艺。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极强的动手能力,让北京“太丰元”居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多次联系牛晓霆寻求合作。自此,牛晓霆的明式家具设计开始走向市场。

  如今,牛晓霆已经成为明清家具领域的“大咖”。他设计制作的“明韵禅宗”经典明式家具亮相第20届中国国际家具展即广受好评,作品被收录到中华文化名家艺术成就专题系列邮票纪念珍藏册中,他还当选为中国艺术红木家具专委会最年轻的专家顾问。

  牛晓霆想对毕业生说:“我收徒弟有三个标准:一要德行好,二要热爱家具专业,三要耐得住寂寞。如果你喜欢一个专业或是行业,首先你必须要尽量接近它,当你融入其中,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厌倦。我喜欢明清家具,我就尽可能去接近,同时我也提醒自己,无论自己看见了多少、设计了多少明清家具,依然要保持对它的热情和热爱。”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