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19日讯 段福海至今仍记得在大庆油田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个场景。
“油田当时严重缺员,我只在学校读了半年文化课就下厂实习了。由于对采油技术不了解,工作中经常碰钉子。一次,给一口高产的自喷井量油却不管怎么测都看不到产量,忙乎了一身汗也没整明白,只好请师傅帮忙。原来是前一天测压时,工人不小心将一块胶皮掉到井里,把油嘴堵了。看到师傅拿来专用工具轻松排除故障,我是真心羡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队里组织的一次技术考试中,我竟然一道题也不会,交了个白卷。从此,我发誓努力学习。”
天道酬勤,不到3年,段福海在厂举办的技术大赛中喜获第一名!
1993年段福海在朝阳沟油田。油井刚开始加药清蜡,设备配备不完善,所采取的方式是:手抬大铁桶往1千多米深井中灌药,经常喷溅得满身都是,又脏又苦又累,但是不加药又会影响油井正常出油。他苦思冥想,萌生了做一个密闭加药罐的想法。经过20多天的试制、改进,段福海在拖拉机的动力输出上安装了一台三缸柱塞泵和流量计,用管汇将其连接,成功地将药液密闭地加入到井中。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搞创新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神秘。只要坚持学习和实践,大胆尝试、自我超越,一定会结出创新的硕果!”
2005年,段福海听说某采油厂的一名测试工人,从3米多高的测试防喷管上坠落,摔成重伤,非常痛心。站在地面上就能把测试仪器放入高高的防喷管里,不是更安全吗?人们听了都摇着头说:“不上管,仪器怎么放进管中?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但是段福海坚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那段时间,段福海带病设计了30多种方案,画了50多套图纸,但是没有一个让他满意。“成功往往要靠99%努力和1%的灵感,努力我做到了,可那1%的灵感在哪里啊?”一次,他去农村探亲,看见农户用吊杆往房顶吊泥,那吊杆既能翻转也能侧转,活动自如,“如果我们设计的防喷管也能翻转、侧转,问题不就全解决了吗?”回去后段福海立刻设计图纸,进行加工制作。经过多次现场试验,终于获得了原理性的成功。历经四年、五次大改、几十次小改,2008年终于完成了“新型安全环保测试防喷管”的研制。看到工人们安全操作,段福海高兴极了,不是因为它获得了重大技术革新一等奖和国家专利,而是测试工人安全啦!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15年,厂里有一批三元复合驱井,产出液含碱多,光杆上附着一层厚厚的碱,严重影响了光杆的光滑度,磨得盘根直漏油,不仅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还对原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国内、国际此类问题很少见,资料都没有地方查。那段时间,段福海急得团团转,吃饭、睡觉、走路满脑子全是光杆上的碱嘎巴。有一次,他在家里刷碗,用钢丝球刷蹭碗边的饭嘎巴,突然灵光一闪,钢丝球能除饭嘎巴能不能除掉光杆上的碱嘎巴呢?上井一试还真好用。可设计什么样的防喷盒能满足钢丝球除垢的需要呢?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使用加盘根周期由原来不到1天延长到180天左右,盘根再也不漏油了。这项成果实现了当年研发、当年推广、当年见效好成绩,创效益500多万元。
2012年,大庆油田公司命名的段福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到目前为止,共解决各类生产难题30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33项,创经济效益2.36多亿元。工作室相继被授予“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青年技能创新培训基地。
送君一条鱼不如送君一张网。段福海把自己多年的革新经验及体会编写成《革新经验分享》小册子,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为厂里技师、技术骨干开班授课。同时他还和团队归纳总结出了“283”技术革新工作法,并通过“铁人大讲堂”和“职工创新大讲堂”在全油田巡回讲座,并走出了大庆油田,走进了吉林油田、辽河油田、北京长城钻探公司等地,讲授230多场次,受众人数达4.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