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部分百强入围者风采录(七)
2016-07-26 08:09:5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一盒手工饼干,5个小时内看谁卖得最多。”这是在北京一个创新商业模式的课程中的结业考题。在精明的南方小老板云集的课堂,谁也没想到,一个来自黑龙江的生意人卖了200多盒,成为销售冠军。

  这个人就是“创咖汇”总群的群主王忠。这200多盒饼干就是通过“创咖汇”微信群线上销售出去的。

  日前,在群成员的线下活动场所——黑龙江万众创业谷,王忠向记者介绍起他的群生活。“创咖汇”倡导“资源整合、互助创业”的发展理念,自2015年1月建群至今,已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通过线上交流、学习、洽谈,为线下实业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不仅王忠从北京捧回了“中国百强社群”的奖杯,群成员创办的黑龙江好集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省中沃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成为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首批挂牌企业,万众创业谷于今年2月通过了科技部的审核,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创咖汇”打造“线上+线下”互助创业平台

  说起建微信群的初衷,那是在两年前,经营建材生意的王忠感觉利润空间大幅缩减,谋求转型的他开始辗转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学习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运营模式。

  一个传统小老板,通过头脑风暴的洗礼,思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做生意了,要与时俱进,通过社群创造一种长期的营销渠道”,于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咖汇”微信群在他指尖诞生了。

  最初,王忠每天都通过“创咖汇”在线给大家讲解自己学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众筹、成瘾商业模式等知识,这让盈利乏力的传统生意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创咖汇”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省内小企业家。觉得线上没听够,大家就租用茶馆、朋友的会议室等组织小型的线下聚会,继续听王忠讲如何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赚钱。

  为将自己的创新创业理念付诸实践,去年6月,王忠在群成员的鼎力支持下,成立了供群成员孵化企业、学习交流、洽谈业务的新型众创空间——万众创业谷。

  从“创咖汇”到万众创业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创业社群,而“创咖汇”总群就是这个社群的总枢纽。

  一年多来,“创咖汇”以总群为核心,形成了规范化管理线上主题社群30个,内容涵盖品牌文化、创投服务、科技推广、绿色养生、创意文化等领域,线上群友12000余人,组织线下公益活动百余场次。

  “从70万到1500万只用两年,20年营销专家干货分享”,这是“创咖汇”第92期线下活动,王忠邀请他在高校的教授朋友为群友讲授营销实战经验。每周三,“创咖汇”总群会发出周末线下活动通知,经在30个群转发,感兴趣的群友接龙,确定最后的参与人数。除这样每周定期的创新创业交流,群友们还会组织农场采摘、徒步大赛和羽毛球比赛等活动,丰富大家的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这里让我们找到了小时候大院的感觉,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非常和谐。”群里很多年龄稍大的群友说。

  摸索建立管群模式网连12000群友

  “自从建了群,他每天四五点钟睁开眼睛,就开始整,到晚上睡觉之前,除了吃饭,手机一直拿着,家里什么事儿都不管,相当痴迷。”王忠的爱人孙静回忆起最初的忍无可忍,“他常常坐在沙发上捧着手机三四个小时一个姿势不动,时间长了,颈椎都不好了。为了这事儿,我俩还大干了一场。”

  “我每天不光看信息,也要分配工作,把管理群的模式建立起来,让我们100多位管理人员能充分发挥作用。”王忠说。他认准了社群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说服妻子,继续与群共舞。

  为营造一个适合大家学习创新创业又轻松且积极向上的群环境,王忠费了不少脑筋。

  虽然“创咖汇”有12000多位群友,但“创咖汇”总群仅有107人。“我们的选择比较严格,这里包括30位群主,7位执委,各群的积极分子,比较大的企业家等。”王忠告诉记者,“这里像是一个‘中央厨房’,创新思想的导入、政策讲解等,‘创咖汇’所有的信息都从这里发出,大家再从这里往30个群转发,形成联动。”

  记者连续一周关注“创咖汇”总群,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每天清晨6时不到,一张旭日东升的图片如约而至;随后是武警在天安门前升国旗的短视频……“《早安中国》是‘创咖汇’每天早上固定的栏目,是要从早晨起来就给大家树立正能量。”王忠向记者解读群互动内容。20时的《创客健康》栏目,“不单纯讲身体健康,也讲思想健康,倡导做一个绿色的创业者”,王忠说。《福利到了》帮助群成员对接融资等。

  社群里来做生意互助共赢创未来

  “‘创咖汇’最大的特点是将社群与创业、实际落地的实体结合在一起,用社群做生意,实现共赢。”王忠告诉记者,这是“创咖汇”要实现的目标,也是为什么它能在一年多来聚集了这么多群友的原因。

  从自己去找业务,到很多企业主动来“敲门”,业务多得做不过来,是郝莉莉加入“创咖汇”总群以来的最大变化。

  郝莉莉曾在北京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工作,2005年回到哈尔滨,做了哈啤、百威等产品的形象设计及宣传。2013年,她在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设计公司,经历了初创的艰辛。“基本上各群的形象设计都出自我们公司,‘创咖汇’社群给我的展示空间和宣传力度都很大。”郝莉莉心存感激地说,“以前去见客户时,作为一个初创公司感觉没有多少底气,现在通过在群中的展示交流,公司已经不需要自己去找业务,而是更多的企业来找我们洽谈合作。同时平台也给了我更多附加价值。比如我刚服务的一个创投公司,它们看重的不仅是我们公司的业务水平,更看重我背后的平台资源。”郝莉莉还通过社群开启了新的业务,为黑龙江大学、东方学院等学校代培艺术类学生,帮助考核合格、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办公司。“很庆幸在公司的成长期能成为‘创咖汇’的一员,从这里获取知识、获得力量。”郝莉莉说。

  很多人利用“创咖汇”的平台对接了大量资源,做了很多生意。“我们积极推广以‘共享、社群、虚拟’三大新经济思维为体现的原点社群精神,希望未来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获得成功。”王忠信心满满地说。



 

 

杨春晖是一名38岁的组工干部,笑起来有一对深深的酒窝。人如其名,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带着春光般的亲切和温暖。

杨春晖是公益微信群“爱心驿站”的群主,这个由逊克县机关事业单位青年干部组成的微信群,因为发起了一系列公益活动而在当地备受关注。

作为爱心人士,每年逊克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都有杨春晖的身影,十几年来,她始终没有间断过献爱心、做公益。在乡镇工作期间她就经常自己出钱出技帮扶贫困户,在社区时更是多次向老弱病残伸出援手,离开社区工作岗位后,她又成了微信公众号“慢友帮爱心筹”的忠实筹友。“钱虽然不多,但我会坚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生活中我们都会时不时萌生一份小爱心,但这些小爱心在大困难面前因为过于微不足道,而无声无息地消失。”杨春晖经常跟朋友畅谈自己的想法,她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很多人都有献爱心的意愿,只是缺少一个渠道和平台。”

这几年微信的快速普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微信抢“红包”游戏火了起来。杨春晖也常在微信里抢“红包”,一张张“红包”飞过,她从中捕捉到了一个灵感:“积小善而成大德”,何不把一个个三元、五元的小“红包”汇聚成一份爱心,送到需要的人手中?这个想法在杨春晖脑海中不断充实完善。2015年12月25日,在几位闺蜜的支持下,杨春晖创建了自己的微信群“爱心驿站”。

杨春晖在朋友圈把具体的想法发了出去。短短几分钟,就引来数十条点赞,转发此条微信的人迅速刷新着朋友圈,申请入群的信息应接不暇,两天时间人数已经过百。看到这么多人回应,杨春晖备受鼓舞。百余人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刷“爆”了手机屏幕,她也在想,如何带领一群人做公益,如何把所有人的爱心凝聚起来。和微友们不断沟通想法,征求意见,探讨方案,想法距离行动越来越近。

高滩村遗传性小儿麻痹症患者李雪源家被确定为“爱心驿站”的送爱首站。2016年1月30日,杨春晖一行8人带着群里139名群友的热情和祝福,将这份由千百个小红包汇聚的爱心红包送到了李雪源家中,并带去春节年货。群友陈秀敏还带上检查仪器和听诊设备,为李雪源和其年迈的父亲检查身体;群友孙攀将崭新的书包和学习用具送到了李雪源女儿的手上;群友杨玉凤买来了绒裤;群友刘春燕假期为李雪源女儿免费补习功课……目前,李雪源女儿李依蕊已被县妇联纳入春蕾女童计划,接受一对一资助。

“‘爱心驿站’给了所有小爱一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可以撬动生活中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困难。那些压在某个不幸的人身上的重担,让我们一起来分担!”微友们接连发出类似的长文。“看到自己的那一份小爱心汇聚、叠加成为一股足以解决大困难的力量,让群友们对‘爱心驿站’信心满满。”杨春晖介绍说。

2016年3月15日,一份来自百合村的《捐款倡议书》再次牵动了群友们的心。百合村村民闫庆尧的女儿患有脑积水,十几万元的高额医疗费,让他们借遍亲朋好友,花光了全部积蓄。闻讯后,杨春晖立即将倡议书转发入群,紧急动员,“不论你的能力大小,捐款多少,只要用真诚的心献出一份爱,编织一份情,就能弥补昨天的缺憾,铸就今天的真情,创造明天的奇迹。”在杨春晖的组织下,群友们快速行动,仅一天时间,2260元即打入了闫庆尧的账户。

几次活动过后,群里的氛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人多山倒,力众海移。”群友们争相发表参与活动的体会,互相鼓舞,互相勉励,微友们投身公益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为了使公益活动越办越好,让“爱心驿站”覆盖更多弱势群体,让爱心行动更有序地进行,几位涉及相关领域的青年干部主动献计献策,参照新出台的《慈善法》,研究制定了长期资助与短期帮扶两种方案,前者包括诸如确定两名高考贫困生和两名春蕾女童,作为未来三年“爱心驿站”长期资助对象的一系列计划,后者则是面向弱势群体随时实施的临时帮扶。来自微信群的每一笔爱心款项的收支都明确记录在案,微友们随时可以查阅。

“爱心驿站”没有终点站。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谈及投身公益的过程,杨春晖坦言:“一下子涉及这么多人,这么多钱,多少会有一些顾虑。”杨春晖说,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夜,家人给了自己很大动力,“父母、老公、孩子不仅仅是精神上支持,他们也参与其中,女儿得知我所做的事之后,把她的零花钱拿了出来,主动要求进群发‘红包’送爱心,那一刻我流下了眼泪。”每一张群名片背后都是一颗充满爱的红心,众多参与者的支持让杨春晖打消了一切顾虑,决心把“爱心驿站”做得更好。

2016年3月,管理团队确立了《逊克县爱心驿站志愿者联盟章程》,确定委员会成员7人,分设理事长、秘书长、联络员、会计、出纳,群内重大活动集体决定。成员分成10个组,分别设立组长,同时担任爱心驿站管理员,定期按组别开展活动。爱心行动不断走向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爱心驿站”公益微信群已拥有141名成员,抢“红包”送爱心的“游戏”在不断延伸和继续……


 

对于佳木斯4000余名出租车司机这样的群体来说,王晓军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开晚班出租车,每天行驶近10个小时,凭辛苦劳动挣钱养家,和很多出租车司机过着如出一辙的生活;而对于佳木斯新六道爱心车队群来说,王晓军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群主,是身先士卒的榜样,是乐于助人的兄长,用他的爱心带领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司机走上热心公益的道路。

出生于1970年的王晓军,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仗义、直爽,粗犷外表下的王晓军还有一颗柔软善良的心。很多认识王晓军的人这样评价他:“王哥这人,看别人难受,他自己先掉眼泪。”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晓军参加了一次志愿者组织的爱心活动,开车帮着把捐赠的用品拉到儿童福利院。当看到孩子们手捧玩具露出天真的笑容时,王晓军被深深触动了:“我只是做了一件小小的事,却能让别人获得快乐,我感到莫大的幸福。”

打那以后,每当有志愿者做公益活动,王晓军都会抽出时间参加,他加入的大大小小的爱心群就有10个。

晚班出租车司机跟白班有些不同,晚上经常会停下来等客。每到这时,王晓军就会用手台和同行们聊聊天,说说自己的事。

王晓军最常讲的就是他做公益时的感受,他把这份获得感通过电波分享给更多的人。很多同行开始主动跟他联系,“下次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我啊!”

有这么多人想做公益,王晓军非常高兴。2011年,为了方便联系,他建立了新六道爱心车队QQ群,不久后又转移到微信群上。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有100多名出租车司机加入其中。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做公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为了养家晚班要开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七八点就要集合出发参加公益行动,没想到这么快能聚集这么多有爱心的人。”每当说起这些,王晓军总是很动容,“我们不求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公益事业的力量,为社会、为市民送上一份温暖。”

建群伊始,新六道爱心车队就遇上一件大事,让王晓军至今难忘。

那是2011年秋天,一位群友在载客时了解到乘客的女儿喝农药轻生,在意识模糊的时候给家人打了电话,却说不清具体位置。群友把这件事告知王晓军,王晓军马上用手台和车队联系,根据乘客给出的线索,分析出大概在四丰山上,王晓军一边召集群友,一边和四丰山管理处联系,50多台出租车第一时间赶到四丰山,在巡山员的帮助下经过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昏迷不醒的女孩。

王晓军和几个群友轮流把女孩背下山,并及时送上了救护车,女孩最终得救。回去的路上,很多群友在电台里激动地欢呼,这一件事也坚定了王晓军和新六道爱心车队做公益的决心。

建群的五年时间里,逢年过节,王晓军就带领群友们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陪老人聊天,和孩子们做游戏;利用休息时间,为重病的孩子组织捐款,他们自己也纷纷解囊;放弃一个个载客挣钱的机会,帮助其他爱心团体收集和运送捐赠物品;每年高考,他们还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为高考考生提供义务接送服务。

多年来,佳木斯新六道爱心车队的全体成员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用他们的爱心关怀着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平凡中传递正能量。

不只是做公益活动,群友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只要王晓军知道,都会第一时间联系,出钱出力,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王哥挣点钱也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有困难,王哥总是忙前忙后。对王哥,我们是说不出的敬佩和感激。”说起王晓军,每一个群友都会伸出大拇指,赞一句“好人”。

今年3月,王晓军代表新六道爱心车队参加了在抚顺举行的中国雷锋车队大会,并将新六道爱心车队的队旗留在了抚顺雷锋纪念馆。站在雷锋的雕像前,王晓军郑重立下誓言: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用公益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让有路的地方就有新六道爱心车队!


 

初见李鸿岩时,她正和群友们在街上为来往的母亲送花,那天是母亲节,几个人刚刚结束电台“为母亲读诗”的节目。正午的阳光洒在李鸿岩的脸上,她将手中的鲜花递给行人,轻声地说着:“祝你母亲节快乐。”和行人一起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一刻,你能从李鸿岩身上感受到她的喜悦、幸福。

今年52岁的李鸿岩在佳木斯市水务局工作,从事人事管理,性格温柔、和善,兼任佳木斯诗词协会副主席、星期八文化沙龙艺术统筹,是三昧诗社主要负责人之一,“文学对我来说,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受益终生。”

热爱文学的李鸿岩是佳木斯小有名气的本土作家,2013年,她和郭绍勇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起枪》更是让她在文坛受到了关注。不少当地的文学群体纷纷邀请她加入,有一段时间,她同时参加五个文化QQ群的活动,“佳木斯人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也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

一边工作,一边创作,一边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紧凑的日程让李鸿岩有些疲惫,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李鸿岩发现,这些文化团体各自为阵,能召集的人员相对固定,活动规模小,影响力就显得微乎其微。

“都是喜欢文化的人,如果能把他们聚在一起,那么举办活动的规模、场面都会得到提升,也会吸引更多人的视线,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李鸿岩思索着,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个朋友,他们一拍即合,2015年10月,星期八文化沙龙正式成立,星期八文化沙龙微信群也在短时间内吸引了300余名文学爱好者加入。

“之所以命名为‘佳木斯星期八文化沙龙’,是因为‘星期八’代表理想中的一天,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让人思想放松的一天,寓意着美好、希望和永远。”谈起“星期八”,李鸿岩认真地对记者说道,“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时候,你会得到超乎想象的收获,这是我在星期八文化沙龙里获得的最大的体会。”

星期八文化沙龙汇集了诗词、书法、绘画、摄影、曲艺等诸多领域的文化精英和爱好者,他们有着共同的性趣和爱好,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成立伊始,群里的发言量便令人咋舌,“一会儿不看就有几百条信息留言,一个人发布自己的创作,马上就会有人跟着分析点评、称赞鼓励,无论是发的人还是看的人都能感觉有所收获,群里的文学氛围非常高涨。”李鸿岩兴奋地说道。

很快,微信群的触角伸向了线下活动。“群友们的积极性很好,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相互沟通、学习和分享的机会。”

想法是好的,但是真正开展线下活动,即便不是全体参加,想要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近百人的场地,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鸿岩托亲戚、找朋友,中午、下班也不闲着,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出去找地方。她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市图书馆、各大书店等多家文化场所纷纷为星期八文化沙龙提供场地。“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到非常振奋,这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有了活动场地,星期八文化沙龙的活动也随即启动。朗诵大会、现代诗歌鉴赏、法律文化讲堂、影视文化讲座,不到半年时间,星期八文化沙龙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就有20余场,吸引了来自哈尔滨、佳木斯市区、鹤岗、依兰等多地的群友广泛参与,其中纪念毛泽东诞辰122周年诗词朗诵、“月圆之颂”元宵诗会原创诗歌朗诵等活动被佳木斯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关注报道,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今年3月20日,星期八文化沙龙承办了中国最大的读诗平台“为你读诗”举办的世界诗歌日沙龙活动,作为黑龙江仅有的两支队伍之一,与全世界150个文化沙龙组织共同读诗诵诗,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今年4月,星期八文化沙龙的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大众对文化的参与热情、群友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这也让我们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如今的李鸿岩更加忙碌,但是对于她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能够感受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也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鼓励来建立信心,希望我们的微信群能够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加入进来。”李鸿岩对记者说道,“群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的重要因素,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能够增强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