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宝清县各个乡村,一座座农宅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条条笔直的白色路面纵横交错,直通村民家门口;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整洁宽敞的休闲广场,打球、跳舞、练太极……好一幅美丽乡村、幸福村民的绚丽画卷!
宝清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南缘,完达山脉北麓,行政区域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3万亩,辖区内有3个国营农场和8个国家森工局所属林场,县属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226个自然屯,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
近年来,宝清县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路净了,广场宽了,村民更文明了,目前,宝清县有省级试点村2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省级五星级村3个,省级四星级村8个,共获奖励资金2300万元,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和农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多措并举 推进长效机制
宝清县在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坚持建管并举,抓好长效管理,共促乡村美丽”的工作要求,采取“点面结合,以点代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原则,坚持“抓典型、育亮点、治沿线、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初步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投入和管护机制,实现了常态化管理、长效化保持、长久性美丽。重点采取“三个结合”,发挥“四个作用”,做到“五个坚持”,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长效化投入机制。
“三个结合”: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与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护相结合。沿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核心,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户分类、村收集处理”三种模式,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护工作力度。与此同时,镇村两级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健全机构抓落实,组建乡镇和村屯卫生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在镇村两级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屯干部配合抓、广大群众全民抓的良好工作格局。健全制度抓长效,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护工作长效保洁机制、考核管理责任机制、工作督导监管机制和各类奖惩机制,进一步落实门前“四包”、卫生环境检查评比、村规民约等一系列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朝阳乡实施的“党员包街包巷、村民携手齐上”,万金山乡采取的“巧用竹筐垃圾桶、家家争创卫生星”做法在当地传为佳话并在全县农村推广。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与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程相结合。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农民增收计划、绿化美化香化、农民素质提升“三项重点”工程,如在村屯造林绿化行动中,要求村屯要种环村林、田间要种防护林、家家要种果树和景观树,让农村春天百花争艳,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正官风、树家风、转民风、接地气、促和气、扬正气”的“三风三气”活动,实现清正官风上行下效,良善家风耳濡目染,淳朴民风薪火相传。与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妇联联合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青年”、“卫生文明家庭”等评比表彰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大力选树典型、广泛宣传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和典型带动,促进了官风、家风、民风根本好转。
“四个作用”:
几年来,宝清县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六美”总要求,不断加大村庄卫生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按照先洁后美、先清后改的要求,扎实开展了“六改五清四化”和“宝清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系列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确保了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实现了新的飞跃。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杠杆作用。2015年度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50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0盏,种植花卉10万株,安装铁艺栅栏2万延长米,新修休闲广场28个6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办公室8个1200平方米,新建琉璃瓦围墙4300延长米,修建白色公路1.6公里,石砌硬质边沟16公里,更换铁艺大门80个,铺设砂石路60公里,水、电、通信三网升级工程取得新成效。
二是发挥能人驻村引领带动作用。为促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县委选派重要部门或重要单位主要领导、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到重点村任“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和“妇代会主任”,极大地促进了村域经济发展和事业全面进步。
三是发挥经济强村助推发展作用。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乡镇、村屯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示范村经济强村规划,助推“互联网+农村”经济,鼓励经济大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县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四是发挥村集体和村民主体能动作用。借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有力契机,注重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明确提出支部书记是美丽乡村建设第一责任人,2016年2月,建设村、红日村党支部书记双双被评为全省农村百名好支书荣誉称号。与此同时,通过向村民宣传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愿景,引导农民出工、出劳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规划先导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不盲目建设,不搞重复建设。把美丽乡村规划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规划等相融合,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首位,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保护生态谋发展,建设生态快发展,经营生态大发展”的思路,切实保护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彰显农村特点。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各村地形地貌地势特点、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依据发展条件,尊重发展规律,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建设个性鲜明的美丽乡村。
五是坚持多方参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投入、财政引领、金融支持、市场开发、政策驱动、群众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朝阳乡红日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五星级村,村集体每年投入1万元,村民交纳卫生费筹款1万元,“十星级文明户”奖励资金由村集体资金支付。村级环卫专业队伍有2台垃圾清运专用电瓶车和4名专职环卫工人,每天上门收运生活垃圾。并实行每户每年交纳120元卫生费,交纳卫生费的可参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评上“环境卫生星”奖100元,评上“孝老爱亲星”奖50元,评上其它星各奖20元,得满十星再奖励100元。这种机制上的创新促进了村民交纳卫生费的积极性,激发了村民争星创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文明意识。
科学谋划 整治村容环境
(一)高度重视、适时启动,科学编制实施乡村规划
继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和全市“一创两建”工作会议后,宝清县便着手启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和主管副县长等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宝清县新农村办,专门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具体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宝清县始终坚持“规划在先,建设在后”的原则,讲规划重引领,讲实效重发展,讲管理重业绩,在县新农村办的牵头组织下,县委相继制定下发了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宝清县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宝清县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先后聘请有资历、有权威的规划设计院对全县10个乡镇37个中心村编制完成《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全县各乡镇和村屯都在按照既定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目前,全县有大规划,乡村有小规划,严格按规划建,照计划走,不散不乱,稳步推进,全县上下一盘棋,有的放矢抓落实。
(二)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注重抓好村容环境整治
2015年是宝清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起好步、开好头、蓄好势之年。宝清县紧紧抓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个核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村卫生环境整治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村级环境卫生保洁管护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农村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畜禽乱放、粪土乱堆等“五治工程”,推动“六改五清四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达到“路洁、树绿、灯亮、花红、房新、杖齐、沟直、厕净”效果。全县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护共投入资金300万元,清理边沟22万延长米,清理垃圾4.1万立方米,清理占道物2800处,清理柴草垛1730处,共栽植绿化树木2420亩15.48万株。全县成立村级垃圾清运专业队伍108支共计286人,现有垃圾清运专用车辆162台。
年初以来,宝清县政府出资100万元用于全县100个行政村垃圾清运人员的工资补助。为促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8月11至12日,宝清县在全市首创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县妇女联合会、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农业局、县新农村办共计60余人,对全县10个乡镇所在地村和20个随机抽查行政村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考核打分,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的走、看、问、听、议的方式现场评分,现场打分。通过考核,龙头镇、万金山乡、七星河乡分获前三名。
(三)巩固完善、全面提升,不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几年来,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坚持“平中选良、良中选优、优中选精”建设思路,按照差-中-好-优-精“五步走”阶梯推进式发展。2015年宝清县庄园村、郝家村、德兴村、红日村、红升村、民主村、河泉村、十八里村、龙头村、永乐村共10个村被市委申报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方胜村、红山村、胜利村等26个村被市委申报为省级达标村。其中庄园村投资235万元,新安装路灯50盏,新砌琉璃瓦墙1500延长米,新砌硬质边沟5500延长米,新安装大门12个;德兴村投资140万元,新砌琉璃瓦墙1478延长米,新砌硬质边沟1454延长米,新安装路灯20盏;方胜村投资465万元,修砌硬质边沟1.6万延长米,新修白色路面1500延长米,新安装路灯34盏;胜利村投资159.2万元,铺设16条街砂石料1.3万立方米,新上栅栏5476延长米,新砌硬质边沟1500延长米,新上路灯20盏,新上垃圾箱20个。
宝清县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日臻完善,具体工作为“五个到位”:
一是组织机构到位。各乡镇成立了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任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
二是专职人员到位。各乡镇建立两支队伍,一支是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另一支是村级卫生保洁队伍。每名保洁员登记造册、档案齐全。
三是目标责任到位。把美丽乡村的环境整治工作责任细化明确到人。明确每个人负责的路段、负责片区的卫生,达到什么标准等细节问题都能充分体现出来。
四是宣传舆论到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仅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因此,宝清县新农村办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在广播电视上进行播报,在政府网站、微信平台、龙江先锋网、东北网等相关媒体上发布信息,在《黑龙江日报》、《双鸭山日报》等报纸上宣传报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
五是报酬奖惩到位。宝清县政府财力虽然十分紧张,但尽最大努力保证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县新农村办组成督导组,不定期对各乡镇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督查,奖优罚劣,切实用制度来保证工作的落实,巩固整治的成果,有效避免了重整治建设,轻长效监管现象。
建管并举 共促乡村美丽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宝清县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宝清县结合实际提出了“坚持建管并举,抓好长效管理,共促乡村美丽”的工作要求,采取“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原则,坚持“抓典型、育亮点、治沿线、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明确落脚点,保障民生生活核心。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以“改路”为核心,全年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拟修建村内硬化公路12公里,新建和完善休闲广场10个2万平方米,石砌硬质边沟35公里,更换铁艺大门10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50盏,新砌砖墙(含琉璃瓦围墙)2000延长米,安装栅栏3万延长米,种植花卉10万株,乡镇政府所在地村主街改造1公里。到2016年末,全县力争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10个。
二是抓好根本点,健全民风家风机制。全面开展“十项”重点工作,重点做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美化和香化的栽植;提升村风、民风、家风文明程度;统一栅栏安装;泥草(危)房改造;村内村级道路硬化;街道边沟硬化;成立专业垃圾清运队伍;修建休闲广场;村内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亮化等,协调县内其他部门开展村风、民风、家风评比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扶强扶壮七星河乡七星河村“百姓文化大舞台”,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是把握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示范村和亮点村建设,全年计划建设示范村6个(宝清镇庄园村、七星泡镇民主村、七星泡镇胜利村、七星泡镇平安村、七星泡镇德兴村、七星河乡东强村),亮点村4个(绿色乡村旅游亮点村七星河乡东强村、杜鹃花卉观赏亮点村小城子镇太平村、林果采摘亮点村宝清镇庄园村、龙湖旅游亮点村龙头镇庆九村),依托“134”工程(即“一个中心、三条省道、四条线路”)大力加强“双七乡镇”区带化建设(即七星泡镇、七星河乡)。“一个中心”即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三条省道”即省道307依饶公路,双市至饶河途经宝清县两镇两乡19个村;省道308依宝公路,宝清至七台河途经宝清县两镇6个村;省道205富密公路,宝清至密山途经宝清县两镇10个村;“四条线路”即旅游线路,包括宝清至七星河湿地旅游线路,宝清至雁窝岛旅游线路,宝清至龙湖水库旅游线路,宝清至青原镇20万亩无公害绿色水稻基地线路。四是找准关键点,完善环境整治措施。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县拟建垃圾处理场3处。紧紧抓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个核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村卫生环境整治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村级环境卫生保洁管护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农村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畜禽乱放、粪土乱堆等“五治工程”,推动“六改、五清、四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达到“路洁、树绿、灯亮、花红、房新、杖齐、沟直、厕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