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 凝聚群里群外向心力——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部分百强入围者风采录(十八)
2016-08-10 07:03:2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莉 董新英 车轮 桑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8月10日讯 王雪莲做有情怀的手艺坚守者

  在哈尔滨市林兴路28号院,一个幽静且满载民俗文化气息的院落——鹰歌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在这里,汇聚着一群手工达人,他们穿上围裙、拿起工具,选料、化料、捶打、雕刻、抛光……两个多小时,一支精美的银饰指环在群友手中被打造出来。这些手作谈不上华丽与时尚,但却远胜轻奢。因为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温度的手作,都是对传统古老技艺的一次重新展现。

  王雪莲,1978年生人的哈尔滨姑娘,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2014年11月,王雪莲创建了名为“鹰歌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微信群。发展至今,总群下设7个分群,包括好家长群、手工群、单身群等,共计3000余人。

  民间手艺不应被时代抛弃

  王雪莲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陶艺设计专业,毕业时难于找到与所学专业真正吻合的行业,先后在北京、上海、哈尔滨从事过平面设计、企划等工作。然而,多年的打拼并没有磨灭王雪莲心中的愿望——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得以保护、传承、创新、推广。2014年,王雪莲毅然决然地放弃工作重返校园进修民间美术专业研究生。在学习中她了解到,不断消失,几乎是所有传统手工艺的现状,更为迫切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法复制和恢复,这让她忧心忡忡。另一方面,看着同样热爱民间艺术的学弟学妹们就业无门时,王雪莲决定做点什么,2014年8月,在王雪莲召领下,致力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室成立了,并于两个月后在学校的支持下进入了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立了文化艺术众创空间,其中包括“鹰歌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等项目。

  王雪莲说,“鹰歌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群成员以20~ 30岁的文艺青年居多,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平时工作生活上的压力都很大,在群活动里,面对自己的手作作品精敲细刻,慢慢打磨。在工坊里,他们远离城市喧嚣,用最纯净的心,来创造最质朴的作品。手工群友之间偶尔就技法简单交流,认真与老师切磋工艺,在手工中无拘无束地欢笑,仿佛又回到了手工业时代。群还会不定期组织主题性的分享沙龙,比如读诗会、红酒品鉴、诗词分享等等,每期都会有三四十人参加,大家点上一杯咖啡,畅所欲言。

  手作价值就是发现偶然的美

  在体验工坊里,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群友作品,有印染花布、满族刺绣、银饰皮具、纸马泥塑等,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很难想象这些是出自普通的群友之手。王雪莲介绍说,这些作品只是群友参加群主题活动时的一小部分陈列,大多数作品在经过老师的现场指导后,群友都带回家中珍藏。创作时,他们在保留原生态的风格基础上与时俱进,对设计图样技艺做了改进,更符合当下人的一些审美,这样,传统手工艺就可以以这种形式传承下去。这也就是王雪莲一直强调的“活态化传承”的体现。

  两年来,王雪莲和她的团队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声有色:主题沙龙、“心灵治愈”课堂、手工配饰制作、皮具制作、陶瓷手工体验等等,参与过课程活动的群友达3000余人。群成员中的李鑫,是一位全职妈妈。在偶然的接触中喜欢上了手工,特别在皮具制作方面,李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非常强,仅用两堂课的时间了解了基本技法后,她便在网上购买了材料和工具,自己做出了精美的钥匙包、皮夹、皮带,现在开了自己的微店,得到了大家的追捧。

  姚欣欣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今年的毕业生,也是王雪莲团队中的一员。2015年8月加入“鹰歌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微信群,由于在校的专业是美术教育,在剪纸方面又有一定的特长,加入群两个月后,她便在工坊里开设了自己的课堂。谈到王雪莲是怎样一个团队领导者时,姚欣欣简单地总结为“风一样的女子”。没有老师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每天都在为团队奔波着。

  在王雪莲看来,传统手工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次要的,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这是她一直期待并为之努力的。

  龙江技艺需要我们来传承创新

  王雪莲说,团队是幸运的,省内多位非遗专家导师都给我们细心的指导,每周一期的艺术沙龙分享,使我们能将非遗老师的精神用创新的理念重新落地开花。同时省内音乐、文学、艺术名家也将鹰歌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作为艺术交流中心,每周与大学生交流分享。我们用多年专业所学,将陈列在博物馆、展览馆中的传统文化技艺与大众生活相结合,将古老技艺与时尚的当代表达方式相结合,通过互联网+传播方式重新走进大众生活,回馈大众。

  在群里得知一小女孩身患白血病急需资金治疗时,王雪莲和她的群友40余人在乐松广场松松小镇现场制作手工品义卖,后又发起一次“爱心创意集市”,帮助白血病小女孩筹集善款2万余元。王雪莲还不定期组织团队中的老师进社区、进学校,他们自带材料和工具,让没有机会接触的百姓零距离参与传统手工制作。

  近期,王雪莲与省博物馆达成了一项意向性合作——省博物馆提供场地作为王雪莲团队的线下授课基地。预计9月就会在省博物馆开讲第一堂课。说到这时,王雪莲由衷地笑了,她说,有这样大而广阔的平台来推广传统文化、民间手艺,她无比地激动,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多关注濒临失传的手工艺,让它们在我们手中传承下去……


 

  徐盼盼90后职场女孩带“群”快乐出发

  我们每一天都奔波在生活的路上,相逢即是缘分,因为彼此的缘分我们相互珍惜,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只为让生活更充实,更快乐!徐盼盼是报名参加此次“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活动为数不多的90后群主,她带领“教化金融圈”100余成员积极报名,带着“只为更快乐”的参评口号快乐出发。

  徐盼盼告诉记者,微信群“教化金融圈”的建立源于她的本职工作。她在一家科技公司做出纳,在工作中交了很多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特别是客户咨询的问题以及传递信息时,有很多共同点。于是她开始建立小圈子,最初群内只有几个人,相互约着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慢慢地,朋友们相互拉自己的好朋友们进群,而且大家都在教化附近上班或者有业务往来,就起名为“教化金融圈”。微信群从几个人发展到百余人,徐盼盼打理群得心应手,并有一套自己的管群理念。

  90后群主很讲究

  徐盼盼是个高颜值的90后女孩,性格活泼开朗,群内成员对她的评价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讲究”。徐盼盼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群内成员觉得这个女孩年纪不大,但很大气,比较好相处。如果群里有人需要帮助,她都积极帮忙,即使自己帮不上,也会找身边的朋友帮忙解决。徐盼盼说,东北女孩就应该有这种大气,与人相处不应该那么计较,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是缘分。采访中徐盼盼对记者说,她这个群群内成员大多从事电脑耗材行业,成员年纪20岁至40岁,大家比较有共同话题可聊。每天群内都有群友们的互动,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作为群主,徐盼盼说,每天来点鸡汤是必须的,早晚的问候少不了。由于群内成员相处融洽,为了增进感情,她经常组织线下活动。比如一起爬山、吃饭,每次活动最少也有10人左右参加,最多的时候有近50人参与,几乎每个月徐盼盼都会组织大家聚聚。

  90后女孩很上进

  徐盼盼说大学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和金融完全不搭边,是做文职工作。在工作中觉得做会计、出纳更为公司所需要,于是她就开始自学报考相关资格证,经过努力,顺利考取资格证书,成为公司出纳。从圈外人变成“教化金融圈”的一员,徐盼盼学得快,进步也快,她认为做一件事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徐盼盼说,家里人知道她是这个群的群主,还想加入群里的活动,都被她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家人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而且与家人相处和与朋友相处的状态还是有很大差距。她说,她是家人眼中的乖乖女,但在朋友看来,她活泼开朗,更有活力。

  说起打理群,徐盼盼很花心思。她说,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需要耗费精力的,但是她乐在其中。当这个群主也是一种休闲,能够认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种缘分,一种快乐。为了让这个群更好地发展,她为群制定了群规,包括不能传播非法内容,不要在群内打广告等。但是帮助别人找工作这样的信息,她倒是适度“放水”,鼓励群成员发个小红包以示对群内其他成员的尊重。群友们在群内交流多了,很多工作上的伙伴相互汲取了不少经验。交流中大家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在工作之余开始畅所欲言工作中的不顺以及生活中的烦恼。徐盼盼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集体。

  一起向快乐出发

  作为90后女孩,徐盼盼对生活对工作都保有十二分的热情。她笑称,目前的感情状态就是已经长发及腰,等待对的那个人。她认为遇到一个对的人是一种缘分。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很快乐。但一群人在一起会更快乐,就像群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缘人,为了共同的喜好而聚集。要说这个群追求什么?为了什么而建立?徐盼盼说,就是为了快乐和更快乐。她希望她建的这个“教化金融圈”里的每个人在这里能够更快乐,在未来的日子里一起向快乐出发。


 

  吴树江手机摄影沟通世界的“语言”

  吴树江,笑起来的时候,眉眼弯弯,亲切和蔼。他的身份很多,他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摄影中心的摄影记者,身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讲师,他写了一本关于摄影的书,他还是顾家的丈夫和疼爱儿子的父亲……写他有点难,手机微信联系他采访的时候,他还在农垦采访,随后又打了一个笑脸的表情告诉我,“妹子,我回去就联系你”。所以,他还是我的同事,敬业勤奋刻苦钻研专业技巧的新闻前辈。而今天要写的他,则是一个涵盖近500人的大家庭的家长——“大树大江手机摄影群”的群主。

  在媒体摄影圈打拼了20年的吴大哥,从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摄影理念“领先快门0.1秒”。他告诉我,就是在按动快门前的一霎那,把自己要表达的意境融入到画面之中。他在追逐新闻摄影艺术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名言:下一张是最好的。

  2013年,吴树江创办“大树大江手机摄影群”,当时一下子入群的人就有483人,他们中有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省市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手机摄影爱好者,还有来自欧洲、非洲等国外的手机摄影爱好者。每天,群友们把自己所见所闻的景物拍下来,“晒”到群里和大家分享。从衣食住行到人间常态,手机摄影发烧的热度在这个群里一直持续着。吴树江骄傲地说:“入群的人都是我的忠实粉丝,只进,不出。足以看出当下全民摄影的热度,手机摄影的发烧友们在我的群里一起交流、分享手机摄影带来的乐趣。”

  吴树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路上——手机摄影与你同行》,文中是他对手机摄影的理解和感悟。“如今是读图时代,更是一个全民拍客的时代,千万不要小看手机摄影,即便是用小小的手机拍照,我也要玩出专业,玩出新意。”他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拍摄方法与群友们分享,“这就是全民摄影,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随心所欲地拍摄眼前的一切。”几乎每天他都用手机拍照,看到想到,随拍即发,发到群里和群友们交流,分享见闻。走路拍街景,吃饭拍美食,采访拍新闻片,采风拍艺术照。于是,在他的手机随拍里,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水库岸边,村民提着菜篮子,装着自家产的果蔬排放在公路旁供游客和过往行人选购,形成了一道风景线;台上是牡丹江阿妈妮与驻地部队的双拥联欢会的精彩表演,台下是军人与老百姓其乐融融的温暖画面……

  2015年12月,正值黑龙江严寒之时,吴树江接到采访赫哲族的任务,顶着酷寒,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带回了一张张记录神奇的民族原生态文化生动传神的现场纪实照片。后来,他在群里跟大家分享这次经历,他告诉群友们,摄影画面是世界的语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如摄影大师卡帕所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而正是手机摄影,让吴树江和他的朋友们离新闻场景可以近些,更近些。

  不仅如此,吴树江还将自己的手机摄影理念带进了高校。他的手机摄影讲座,场场爆棚。“我的每一个课件都是最新的,因为智能手机的功能和拍摄软件在不断更新、升级,所以我也在不停地研究、摸索新的手机摄影拍摄方法和软件的使用效果。”今年2月,群里举办公益性手机摄影讲座,沙龙场馆、优盘小礼物、摄影模特等,全部是群友自发组织和提供的。报名期间,因为场地有限,额满之后,有的群友说站着也要听这场讲座,七台河、牡丹江等地的手机摄影发烧友也纷纷赶来。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大树大江手机摄影群里,我们看到爱心的融入,正能量的传递。今年2月14日,吴树江在群里发出献爱心活动,群友们迅速集结,慷慨解囊,为一个掉入热锅里烧成重伤的3岁男童募捐。当时,题为《冰城:情人节里的特殊礼物》的报道发在自媒体平台,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孩子捐款40多万元,解决了这个贫困家庭无钱救治的问题。

  今年2月29日,哈尔滨市双城区杏山镇中心学校的邓于德同学没有到学校领取新学年的课本,因为去年年底他被确诊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入院化疗期间,9岁的邓于德体重从28公斤降到19.5公斤,骨瘦如柴的他一直在病床上与疾病抗争。吴树江得知这一消息后,呼吁群友们献爱心,在短短的时间里,手机摄影群里一条条转账信息汇聚在他的微信里,他逐一截屏回复募捐的爱心人士。在群友们的帮助下,为小邓于德筹集了1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

  万物萧肃,唯有爱与艺术静默永恒,这是一个有温度的正能量“群”。吴树江告诉我们,原创,是标签;立异,是方向;专业,是抉择。与之共同感悟的是手机摄影带来的喜悦,也是吴树江和他的群友们的终极追求。采访最后,吴树江由衷地说:“我希望将它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手机摄影群平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他说,四季分明的黑龙江最美。岁月更替,美色不止,你我弹指之间,捕捉芳华。“用手机摄影连着爱心,通过互联网,链接着你我他,让我们一起拷贝时代,雕刻生活。”吴树江笑着说。


 

  张宇晖爱家乡爱生活

  当今世界流行跨界,张宇晖就是这样一位高手。身兼宝钢代理的他,竟然还是天下茶元的主人。从生冷的重工业到暖人的香茶,从职业到爱好,他长袖善舞从容不迫。如今他又肩负起一个叫“爱生活”微信群的群主,以微信为纽带传递着爱家乡、爱生活的理念。

  500人结缘“爱生活”

  尽管微信社群泛滥,可是“爱生活”还是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爱生活”是从实体演化而来的。“我是爱建商会的会长,因此以商会成员为班底成立了微信群。”70后的张宇晖是一个很时尚前卫的人,微信兴起时,他成为率先使用的一批人。2013年,在微信可以建群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老朋友们用网络“牵”在了一起。

  一开始都是爱建商会的成员,从外婆居、天顺源等餐饮,到居然之家、月星家居等品牌建材,爱建内大大小小的商家都被张宇晖网罗进来,群里每天从买房子到买家具,各种生活所需,有人问一句,就有人回一句,便利了商会会员的生活。这种好处被挖掘出来后,张宇晖又把自己在其他行业领域内认识的朋友们加入进来,足足加满了500人。

  虽然群里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天南海北,但每一位都是经过严格的审核。标准有两个:一,每一位都与张宇晖相识;二,每一位都与哈尔滨结缘。“他们或是在哈尔滨经商,或是在外地经商的哈尔滨人。”也正因为这一理念,这个群里不但有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还有从澳门、香港来的投资客商更有在中俄博览会上结识的俄罗斯和韩国友人。张宇晖说,“这些外国友人都是来寻找商机的,我们这个圈儿正适合他们。”

  “爱生活”传递正能量

  对于这个500人的群,张宇晖很看重。这一点从群名称几经变化就能看出来。从初始叫“爱建商会”,到“爱道里,爱生活”,再到“爱美,爱家乡,爱生活”,如今定音为“爱生活”。

  “爱道里,有些窄。爱美,爱家乡又太长。最后还是决定突出‘爱生活’的理念。世间从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张宇晖想把这种生活理念和朋友共享。他也是个说到做到的人。群聚群议时,如果有偏激或者负能量的话语出现,张宇晖会先开导,如果还是不听,他就行使群主权利将其退群。“1.2大火和天价鱼事件后,群里乱开了锅,当有些谣言出现时,我感到必须出手了,正本清源。我传递的是对家乡的爱,这一点群的成员也能理解。”

  “群,是需要管理和引导的。”做企业多年,张宇晖早就悟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爱生活”的群里,谣言不能转,不确实的消息不能转。看似规矩颇多的群,却对“广告”网开一面。毕竟里面大多是商人,为企业宣传实属必然。“每天只能一条,必须和所从事行业相关。”爱生活的规矩充满了以己度人的体贴。

  “我是哈尔滨较早成立的500人大群的群主。”这一点张宇晖很骄傲,由此也可见其在朋友中的影响力。或许是因为钢铁赋予他的铮铮铁骨,茶叶带给他的宁静从容与舒朗,使得他侠骨柔肠,只要振臂一挥就有人跟从。2014年,他在微信群发起了捐助“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活动,48个小时内就在群里获得7万多元的捐款。“因为收入不同,避免比阔,我设定了500元的上限不设下限。公益事业为的是爱心,不能用钱做衡量。”但活动结束后,张宇晖还是接到了群内成员提出的降低上限的建议,“收入不同,我也理解。于是马上做了调整。”

  微信改变生活

  张宇晖是个负责的人,这一点从他对微信群的管理就能看出。“每天我都会认真翻看里面的留言,一条不落。”因为微信挤占了生活空间,张宇晖也有些无奈,他苦笑说:“老婆说了手机是我的大老婆,天天握在手里看啊看。可是谁让咱是群主呢?”

  也正因为他这样的人品,“爱生活”群成员嚷着要聚会。“聚过三四次了,每次都有40~50人来参加,还算人丁兴旺。”不过,这种聚会在张宇晖看来已经不稀奇。今年6月,“爱生活”群参加了由晨报举办的徒步大赛。群成员浩浩荡荡来了200多人,穿着统一的服装,打着“爱生活”的大旗,徒步在家乡的夏日风光中。7月,“爱生活”群的50名成员乘坐“龙江之星号”旅游专列前往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旅游。看着家乡的风景,唱着卡拉OK,大家欢声笑语一路欢歌。下一次,他还想策划前往阿尔山的旅程。“两次行程中,参加的人把图片和视频传到群里,没参加的人都‘馋坏了’。好多人说,没想到哈尔滨这么美,黑龙江这么美。”在那一刻,张宇晖心中“爱生活”的理念得到了传递和认同。

  敢作为,有担当,传递爱,随着“爱生活”群的声名鹊起,想要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分舵”也在众多狂热粉丝呼声中建立了。“我在徒步活动中意识到‘爱生活’将成为一个好品牌,所以6月份爱生活农业科技公司注册成功,决心向绿色食品产业进军。”张宇晖说,微信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可能有些人会抱怨它将我们生活变成了一个个碎片,但这就是潮流,就是未来,我们必须适应它。

  “在微信初始的时候,头脑灵的人想到了微营销,赚到了微信的第一桶金。而我想到了品牌,想到了‘爱生活’。你说这会不会创造一个奇迹?”张宇晖问记者,其实这个问题他自己已经有了答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