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1日讯 近日,大庆银监分局对全市银行机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我市有12家银行机构开展了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贷款余额345735.30万元,较年初增加167024.59万元,增长93.46%,涵盖农业产业链63条,带动农户27528户。
涉农金融三种模式服务农户
记者了解到,全市银行机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在模式上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单家银行“核心企业+农户”的模式。此模式由产业链内的核心企业为与其合作的种植户提供担保,并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银行机构为合作种植户提供贷款支持,一旦合作农户到期不能按合同约定偿还借款,核心企业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并代为偿还借款本息,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农资产业链之中。
第二种是单家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此模式由产业链内的龙头企业为与其合作的合作社以及种植户、养殖户提供抵押担保,银行机构对合作社和农户分别给予贷款支持。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肉食产业链和果蔬产业链之中。
第三种是多家银行支持同一产业链中不同主体的模式。此模式主要应用于粮食产业链或乳品产业链之中。
涉农金融服务面临供需不对称等问题
目前,银行机构主要针对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随着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周转流通规模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信贷需求与农业信贷产品单一的矛盾。
另外,各家银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定位,服务于农业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都是从单一企业或农户的角度来提供金融服务,没有从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的角度来思考支持重点,银行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记者了解到,农业产业链结构复杂,关联性较高,不确定因素多,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多变,农业产业面临的风险增多,农业产业链客户群体信用风险增大,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链信用风险的监测、预警、评估、预防较为困难。
涉农金融还需在补贴、创新金融产品上下功夫
面对涉农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市银监局建议尽快出台地方政府关于农产品深加工的补贴政策,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搭建银行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等,提高核心企业市场竞争力。
“应加大商业保险向农业渗透的力度,建立保障农业投入的保险机制;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国家对农业的救济、补贴转化为农业保费补贴,为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另外,我市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信用建设,借助农村信用工程和征信系统建设,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大对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与当地司法机关配合工作,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此外,各银行机构应注重引进和培养既懂银行业务又熟悉农业产业链运营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应加快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改进涉农金融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和管理模式,推动金融服务方式与产品的多样化和适应性。
建议由银行业协会地方部门牵头,搭建银行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银政合作与银企对接,建立农业信息共享机制,提供农业产业信息指导。
最后,还应加大对农业客户的资金监管和信贷检查工作,同时与担保公司共同对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临时性困难客户办理再融资业务;对不能继续经营或存在恶意逃债客户进行法律催缴,申请担保公司尽快落实担保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