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在家门口养老让幸福只有“一碗汤的距离” 探访我省首家“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
2016-08-12 11:31:2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闫一菲 苏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8月12日讯 不用离家,老人只要打个电话,可口的饭菜就能送到身边;不用离开生活小区,老人就可以住在舒适的养老中心,和老友们喝茶、下棋;不用去医院,就有专业的养护人员给老人提供日常健康体检服务……这种国内新兴的养老模式——“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已经在我省悄然试水,该种模式与传统的养老模式有何不同,老年人对这种模式是否青睐?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对我省首家“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哈尔滨市松北区军安社区福寿阁“长者照护之家”进行了探访。

  精细化、温情化设计打造适宜居住养老空间

  一进门就是一面绿色的水幕墙,潺潺流水声传入耳中,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8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军安社区的福寿阁“长者照护之家”,该养护中心使用的是社区原有的闲置用房,在原有的日间照料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处处精细化、温情化的设计,让这里显得温馨、别致。尽管门外是炎热夏天,但一走进这里,就能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凉爽,空气湿润不干燥。黑龙江省福寿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告诉记者,为保证整个养护中心四季如春,除了进门的水幕墙调节湿度外,室内还安置了中央空调和抗雾霾空气净化系统,可以让养护中心保持恒温、恒湿、恒氧,让这里的老人一年四季都有一个绿色环保、适宜居住的环境。

  “养护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老人们白天来这娱乐休闲,还有人照顾,晚上到点回家,既帮助老人排解了寂寞,也为忙于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在王龙介绍下,记者参观了整个养护中心,在这个180平米左右的地方,有几个独立的房间是老人们的居住区,公共生活区域有助浴间、洗手间、配餐区、休闲区等等,麻雀虽小,却能满足老人养老中的所有需求。

  在参观过程中,该养护中心“处处为老”的贴心设计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休闲区的桌子都是专门订制的“梅花桌”,梅花造型设计美观大方,让坐在四周的每个老人都感到稳定踏实,不受别人起身干扰;观看电视的沙发区域,每个沙发边缘还设计了专门放置拐杖的挂扣,让老人的拐杖收放方便;在居住区,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房间设计建设为上不封闭隔断,降低老人各类常见病发病的几率,还可以消除老人初到新环境的不适感;在卫生间,随处可见专为老人设计的各种防滑把手和应急呼叫器,助浴间还有专门给失能、半失能老人设计的浴桶,可提供按摩、冲浪、泡澡等服务……

  “在家没啥事,一般六七点就过来了,这的护理员勤快干净利索,还陪我们老人聊天,想吃啥就给你弄啥,很多社区老人都来,都是老邻居了,在这相处跟一家人一样”,该社区70岁的彭大妈是养护中心的常客,对于这种“养老不离家”的服务方式非常认可。

  王龙告诉记者,该养护中心的特点就是设施齐全、环境安静,规模小但功能多,嵌入到社区中,为老人提供温馨、舒适、周到的养老空间,让老人们“不离家”就能享受到各种优质的养老服务。

  不离家不离子女

  帮助家庭解决照护难题

  除了日间照料服务,福寿阁“长者照护之家”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全托”服务,老人可以24小时住在养护中心,帮助失能、失智、高龄虚弱、慢病高发等老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养老,解决了家庭照护难题的同时也让亲情得以延续。记者当天到场时,就看到有老人在向工作人员咨询全托入住事宜。

  “我只有一个女儿,女儿都60岁了,外孙女的孩子还小,女儿得两边照顾,我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一直想找个养老院。”84岁的李老先生本身就是该社区居民,此前,为找到一个合适的养老院,老人和家人曾四处奔波,“不好,太远了,倒车就得三次,太不方便女儿看我了。”这是李老先生对之前那些养老院的评价。李老先生的女儿也表示:“这几年,岁数越来越大,照顾父亲我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如果在养老院有专人照顾,比我自己照顾好很多,像洗澡、理发等我一个人很难做得妥当,有专业护理人员能细致周到不少。”一番详细咨询后,他们两人对福寿阁“长者照护之家”都很满意,“就在社区里面,离家近,我每天中午、傍晚都可以抽出零散时间来看看老爷子,他要是想孩子了,也随时可以回家看看。”李老先生的女儿说。

  “养护中心日常公共区域视频监控是在线向老人家属开放的,家属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老人情况。周末、假期也可以将老人接回家里,安享天伦之乐,还可以在家中制作可口的饭菜拿到养护中心,老人吃到嘴里还是热的,这就是我们要打造的‘一碗汤的距离’的养老方式。”据王龙介绍,“一碗汤的距离”指与老人不同住,但又隔得很近,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的距离。社区中的“长者照护之家”正符合这样一个“子女离老人不远,养老院离家不远”的“一碗汤的距离”。这样好处在于,既可以方便家属探望老人,又避免了住在一起的磕磕碰碰,真正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解放了家庭,也大大降低了养老投入成本,使社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

  “互联网+养老”

  提供“花样”便民助老服务

  “你好,这里是运营服务热线。”

  “你好,我需要一袋十斤装的面粉。”

  通过呼叫器打通服务热线后,不到30分钟,福寿阁“长者照护之家”就为军安社区的彭大妈送来了她指定的商品。彭大妈高兴地说:“我现在年纪大了,下楼不方便,一般人敲门也不敢开,多亏有了福寿阁便民服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按一下按键,东西就送来了。”

  据悉,“长者照护之家”除了担负社区养老机构的职能服务入住老人外,更面向社区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各种便民助老服务:提供老年餐饮的接单和配送服务;提供上门家政服务;上门接送老人来养护中心接受助浴以及理发服务;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健康体检服务、建立健康档案等等。

  “长者照护之家”养护中心代理院长夏雷迪介绍说,“长者照护之家”建立后,搭建一系列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一套庞大的管理平台进行管理,为周边居民进行“互联网+”的便民服务工作,既体现了“互联网+养老”、便民服务的概念,又具备了“互联网+养老”、便民服务的实体支撑。在采访中,他向记者介绍了几种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便民助老服务的高科技产品。指着一个方方正正大约成人手掌大小的黑色塑料盒子,夏雷迪说:“这是一个呼叫器,可以安置在老人家里,老人一按键就可以直接打到我们运营中心,有什么需求就可以通过呼叫器告诉工作人员,来盘饺子或上门理发等都可以,一台机器对应一个号码,电脑系统自动分辨地址,老人根本不用说地址。”除此之外,他们还为一些有走失危险的老人提供“定位”服务,夏雷迪说:“这是一种非常小巧方便的定位卡,老人随身携带,卡上有紧急呼叫功能,如果老人遇急、遇险可以呼叫我们,家属也可以通过我们系统对老人进行定位,能够迅速找到老人。”

  “长者照护之家”未来嵌入我省更多社区

  “中国人传统观念叶落归根,岁数越大越不想离开家,现在不少养老机构建的非常好,非常漂亮,但是远离市区,老人比较孤独,也不方便子女探视,而‘长者照护之家’这种模式就是立足社区打造‘不离开家的养老院’,这样符合老人的传统观念。我们也希望这种模式可复制,可延续,正尝试和探索向全省推开。”据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调研员李抗介绍,目前我省有大约3000个城市社区,有65%的社区已经初步具备日间照料的这种服务功能,但其中很多社区的日间照料功能不够合理、全面,社区存在一定场地闲置的情况,这些为我省开展“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他说:“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我省还有35%的城市社区没有日间照料中心,而已经有日间照料中心的社区,仍存在服务功能单一、作用发挥不全、缺乏专业人才等不利因素,很多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浪费了资源。如果能借助‘长者照护之家’模式,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改造成具备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功能合而为一的养老综合体,不仅解决了目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利用率不高或闲置的问题,还解决了小型机构养老院因场地、费用等原因导致没有活动中心的问题。这样最终才能实现社区就是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就是养老院的活动中心,社区养老院又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新型养老场景,全面为老人提供各项服务。”

  对于未来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王龙介绍说,嵌入社区的“长者照护之家”模式,目前该公司计划在我省哈尔滨、牡丹江等地继续复制。“福寿阁‘长者照护之家’具有小型化、标准化、集中化的特点,在社区内选址更贴近需求人群。服务更及时、准确,经营方式更易于快速复制,缩短开业时间。政府提供现有闲置场所,不另行投入一分钱,企业投入资金装修运营,自负盈亏,最终实现政府搭台、企业主演、居民受益三方共赢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新模式。”王龙说。

责任编辑:王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