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冰城旅游达人:出境游那些容易“跌份儿”的N个文明细节
2016-08-14 07:39:09 来源:生活报  作者:周际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8月14日讯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了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一份“不文明游客黑名单”。截止到目前,该黑名单上已有19条记录共20人。眼下正值出境游旺季,中国游客在国外接连上演“乌龙戏”。有人不懂靠边停车

  示意,被美国警察飞车持枪截停,有人因为有语言不通被当难民,在德国难民营里待了10天……

  “人们老爱拿素质说事儿,其实有些冒失行为,不是游客故意为之,而是有人真的没搞清楚状况。”冰城“驴友”张唯解释说。

  出国旅行,怎样才能更好的入乡随俗?近日,记者采访了冰城旅游达人、导游及留学生,告诉你出境游那些易被忽视的文明细节。

  出行:

  自驾游别太懒,

  先做好“交规攻略”

  现在有不少老司机,出境后更青睐自驾游,但技术纯熟不等于熟谙规则。比起精挑细选自驾线路,不如先做好“交规攻略”。眼下正在美国波特兰留学的冰城姑娘小雨(化名)告诉记者,最近一起自驾游交通事故,在美国华人圈里引来一片叹惋。

  7月末,4名广州游客驾驶一辆面包车,经过亚利桑纳州高速公路一个路口时,撞上了美国某橄榄球队的巴士车,4名游客全部遇难。当地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游客驾驶的面包车在停车标识(STOP)前左转时没有让行,因而要负全责。

  小雨解释说,“美国的一些路口是没有红绿灯的,见到‘STOP’标识就等同于见到红绿灯,必须停车几秒左右观望,确认没车才能走,但很多游客似乎并不清楚这一点。”

  旅游达人张唯,十多年来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他看来,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最容易造成彼此的误解。

  比如下车时,他发现中国游客关车门的声音很大,一些人本是出于好心,怕门关不严实,但在国外,大力关车门意味着对车主不满。乘坐公交车,中国游客习惯就近入座,而国外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先上车的乘客一般要坐在后排,以便后上车的人能迅速就座。

  张唯还注意到,在搭乘地铁时,多数背双肩包的乘客会把包抱在胸前,“防盗倒是其次,他们觉得这样做人多时更节省空间,避免与人发生碰撞。”

  在国外乘火车,团体购票一般是有优惠的,但规定比较严格。张唯回忆说,有一回,他和朋友一起在英国乘火车,6个人买往返车票有8.5折优惠,其中一个人在当地玩嗨了没回来。返程时,他们被工作人员拦住补票,理由是:你们少了一个人,不能再继续享受优惠。


 

  排队:

  排长队别太密,给过道留点儿空间

  这几年,到国外旅行,张唯发现中国游客的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很多人能够耐心排队,但仍有些“中国式排队”让外人难以接受。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他到法国的一个著名景点参观,跟他一起排队的还有一个中国家庭,由于排队时间较长,孩子爸爸站在队伍里,妈妈和女儿在旁边坐着等。快要排到他们时,这对母女突然起身,站到了孩子爸爸的身后。这在中国景点很寻常,一些人也能接受或理解,但张唯回忆说,他当时看到很多其他国家的游客投来了异样的眼神,“很显然,外国人觉得这是在夹塞。”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场排长队等巴士时,张唯注意到,有时队伍中间会空出一截儿,大家会把过道、应急门的位置给让出来,“我们总是怕留出空间会有人夹塞,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没必要,大多数人还是相当自觉的。”

  就餐:

  上菜慢别太急,或许因为没吃光“盘中餐”

  如今,大部分中国游客已经知道,到五星级酒店就餐时,必须穿正装。眼下正在意大利旅行的冰城游客李扬吐槽道:“不单是衣着,到了国外才发现,吃西餐的顺序也挺有讲究”。

  国内的一些西餐厅,服务员普遍很“接地气”,会根据中国人的餐饮习惯,短时间内依次将菜品上齐。因此有人习惯了嚼着牛排,时不时地尝口甜点。李扬发现,在意大利一些相对正式的餐厅,服务员会站在一旁观察客人,必须喝完餐前酒,才给上主菜,主菜吃完了撤掉盘子才会上甜品,这意味着,如果你不吃完上一道菜,他们是不会把下道菜端上桌的。

  “很多中国游客并不知道这一点,反复催促快点儿上菜,搞得服务员也一脸蒙圈。”在李扬看来,这跟素质高低没多大关系,只是用餐习惯不同罢了。另外,她还去过瑞士的一些简餐餐厅,人们就餐后会把餐盘送到统一的地点,但很多中国游客吃完直接走掉,“不排除个别游客素质差,但有些人其实不是懒,而是在国内习惯了,以为走后会有服务员过来收拾呢。”

  在国外旅游,给小费被视为一种极普通而自然的礼节,究竟给多少比较合适呢?李扬告诉记者,这要根据当地的收入水平来定。比如在美国餐馆就餐时,一般会给服务生留下总消费额的15%。而且不单是吃饭,在宾馆如果有人帮忙推行李、铺床也都要给小费。在欧洲国家一般最低给2欧元,亚洲国家最低给5块钱人民币。

  另外,国外街头有很多乞讨者爱搞行为艺术,经常玩各种cospl ay或者浑身涂满颜料静止不动,游客与他们合影时,不要多人合影只给一份小费,而且尽量给纸币。


 

  购物:

  钞票面额别太大,付现不如多刷卡

  “血拼”,向来是出境游的重头戏。在英国老佛爷百货门口,张唯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通常是女同胞们在店里“败家”,男同胞在门口坐等。在这一点上,各国男士面面相觑,仿佛是在用表情传递着一种“世界语”。然而外国人往往席地而坐,而中国游客不习惯,普遍爱在屁股底下垫张纸,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关键是起身迎接满载而归的老婆时,大家很容易忘记把这些废纸带走。

  英国阴雨天比较多,一些中国游客进商场时,习惯把伞上的水珠抖一抖,然后用手拿着,而英国人的习惯是,不管多高级的伞,就算是Bur ber r y的,进门时也一定会放进伞架里,出门时再拿走。“万一伞丢了咋办?”张唯笑道,“在国外,伞是比较私人化的一种物品,人们通常更喜欢自己那把。”

  “付钱时,出于礼貌,要尽量注视着收银员的眼睛。有的游客人爱拿大钞买食物或者纪念品,外国人习惯刷卡,所以准备的零钱不是很多。”张唯有过亲身经历,在比利时,他看见几个中国游客,拿着500欧元去买一家小店买10欧元的巧克力,“这就相当于在中国用100块钱买俩玻璃球,对方找零会很麻烦。”

  哈尔滨人于彦章目前在日本当导游,专门负责接待中国游客。他感觉这几年中国游客素质普遍提升,但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到温泉酒店时,游客一定要管好“熊孩子”。千万不要让孩子把洗发水、沐浴露倒进温泉池里,否则“泡汤之旅”可真的就要泡汤了。

  另外,中国游客爱拍照发朋友圈,如果未经允许,一定不要拍外国人的脸,因为他们十分注重个人隐私。而且游客不要擅自进入当地居民家的院子里拍照,“那些地方属于私人空间,不请自来往往会招来不满。”于彦章说。

  善待动物:

  出门手别太欠,凡是“喘气的”都别招惹

  最近,瑞士的金鱼火了!根据瑞士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为维护动物的尊严和福利,只养一条金鱼、置它于“孤单”境地属违法行为,同样受法规保护的还有豚鼠、虎皮鹦鹉等群居动物。

  国外的动物保护意识非常强,哪怕对方只是个不起眼的毛毛虫。哈尔滨市民老梁,对此感触颇深。前些年,他曾带着老伴和小孙女去美国辛辛那提旅游,为了逗孩子开心,他用棍子把路边一只快晒死的毛毛虫挑了起来。一名过路的外国男子非常气愤,对着他们一通咆哮,然后把毛毛虫给运走了。

  张唯也有过类似的遭遇。有一回,去斯里兰卡,他和同伴们在海边的餐厅吃自助餐,在门口排队时,发现有蜜蜂在头顶徘徊。他们担心被咬,于是拿着杂志追着蜜蜂拍打,结果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他们示意只能用手驱赶,绝对不能下杀手。

  “我的经验是,到了国外,凡是喘气的动物尽量都别去招惹。”张唯总结道。

  尾声

  世界那么大,谁都想看看。

  走出国门,就像是去参加“奥运会”,你我都是“参赛选手”,一举一动都在为国家代言。一起并肩看世界时,我带着你,你带着钱,咱们谁都别忘了套上文明的“枷锁”,哪怕这样会有点儿累。

  其实,不管国内国外,坐公交车的时候多往里走走、把双肩包背前面,排队时遵守秩序别插队,公共场所嗓门儿低一些……把守规矩当成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养,就算一辈子哪儿没去,也会觉得周遭的一切赏心悦目。

  别忘了,人也是一道流动的“风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