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方正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2016-08-19 14:15: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家园

  ——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中共方正县委

  方正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方正县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为全县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城乡环境日趋优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全县建成了方正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会发镇等6个省级生态乡镇,涌现出建国村等34个国家级、省级生态村。2015年,全省美丽乡村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方正召开。2016年,方正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32个美丽乡村及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县之一;6月17日,中央文明办到方正开展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突出规划先行,让思路更清晰

  一是顶层设计。高起点编制了《方正县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规划》,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科学指导。二是把握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尊重民意、分类推进、统筹发展,明确方向和重点,确保不跑偏、不走样。三是明确标准。主城区坚持“七城同建”;集镇达到“九有、九统一”;社区实现“五配套、五同步”;村屯突出“六美”。四是确定目标。2015年,打造25个样板村,辐射85个自然屯;2016年,建设30个重点村,辐射115个自然屯;2017年,抓好12个标准村,辐射53个自然屯。2018年到2020年,对所有村屯进行完善升级。

  二、突出产业拉动,让农民更富裕

  一是搭建平台。按照“一区九园”空间布局,以省级开发区为牵动,高起点、高标准打造8个乡镇和1个局县共建的特色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产城融合、城乡互动、三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被列入全省产城融合发展试点。二是精准定位。工业以新型化为方向,确定“1+3+1”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升级医药等传统产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农业以现代化为目标,确定“一主四辅”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稻米产业,同步发展肉鸡养殖、食用菌栽培、北药种植和方正银鲫养殖特色产业。三产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和信息、电商产业,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三是政策支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确权、股份权能改革等12项国家和省市级改革试点任务,盘活了农村产权要素,加快了土地规模流转、经营主体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成立了方正大米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和肉鸡养殖产业风险防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强小额贷款等信贷支持,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突出道德建设,让民风更文明

  一是以“德礼之家”为阵地,培育文明新风。整合道德讲堂、农民技校、农村剧场、节庆礼堂等多种资源,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技服务,倡导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群众掌握新知识。着眼于移风易俗,利用德礼之家的场所,红白喜事,新事新办,解决农村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二是以文明家庭为榜样,倡导文明新风。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德礼满方正”活动向农村推广,使文明新风无处不在、润物无声,融入生活、深入人心。积极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涌现出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为榜样,让文明在农村无处不在、蔚然成风。三是以多种活动为载体,丰富文明新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村规民约,晒家风家训,树立“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良好村风、家风。以“四以四促”为手段,以“两学一做”为抓手,以“双创”为目标,发挥党员作用,实现农村美起来、富起来。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尚德明礼,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手段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占领阵地,不断丰富文明新风。四是以先进群体为标杆,引领文明新风。深入开展“十奖十评”等创建活动,全县涌现出“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等一批先进典型,评选“好儿媳”、“好婆婆”、“好邻居”等,以这些先进群体和个人为标杆,有效地引领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四、突出机制保障,让农村更美丽

  一是建立全民共建机制。通过开展“爱家乡、建家园”活动,发动全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让人人都成为美丽乡村的拥护者、建设者、维护者、管理者。二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采取鼓励企业和农民先行自建、政府资金补贴方式,实施美丽乡村项目,有效解决了以往定事久议不决、村民“被美丽”和等、靠、要等问题。三是建立项目竞标机制。整合涉农资金,采用竞标投放办法,哪里群众参与度高,干得多、干得好,就投向哪里,极大地调动了乡村两级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分类保洁、分区处理机制。建立大城管机制,将城管、保洁向农村延伸,对环境卫生进行常态化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成为全省首个户收集、村转运、县乡两级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县。五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全县重点工作,坚持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系统检查,每月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与村屯干部及保洁员工资待遇直接挂钩,奖优罚劣,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

  五、突出三治结合,让成果更持久

  一是以德治为本,提升社会治理的软实力。坚持用道德引导、规范百姓行为,强化源头治理,把“五德十礼”作为工作内容,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二是以法治为基,提升社会治理的约束力。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开展全民普法,规范公正司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三是以自治为要,提升社会治理的内生力。坚持从改进社会管理结构、增强村民归属感入手,创新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方式,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保证了美丽乡村常态化、可持续。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