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尔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2016-08-19 14:15: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把握根本激发活力

  打造北方特色美丽乡村升级版

  哈尔滨市文明办

  哈尔滨市辖9区9县(市)、198个乡(镇)、1883个行政村,现有农业人口514.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51.8%,是中国产粮第一大市,奶产量和牧业产值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大城市、大农村”结构特点十分鲜明。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机遇,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紧紧抓在手上,打造了以9个城区为核心,以尚志、方正为支点,以哈同等主要公路沿线为依托的“一核两点三带”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格局,推动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兴起了新一轮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热潮。

  一、把握根本任务,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提高人的素质,农民素质高一分,农村形象美十分。一是着眼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力度。将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作为根本任务,贯穿融入结合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组织开展“送理论进村屯”、“我的中国梦”宣讲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宣讲1200多场次,推动农民群众认知认同。指导媒体推出专题专栏,宣传报道2300多篇,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累计制作15.83万块。注重弘扬新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带头人,五常金福泰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返乡带头创业,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二是着眼于提高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合供给侧改革,成立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为主的讲师团,指导基层开展全产业链培训服务。扶持农民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创建家庭农场和农业园区,设立农业服务热线,跟踪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问题。一年来,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培训1070场次,发放资料365万份,培训农民86万人次,举办农村电子商务大赛等生产竞技活动428场次,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现代理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三是着眼于提高乡风文明水平,扎实抓好载体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家风好家训评选等活动。一年来,共评选各级文明村631个、文明镇146个,文明家庭37.5万户、十星级文明户23万户,先进个人16404人。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指导各村镇全部建立“一约四会”,使农村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治理。倡导建立农村志愿服务组织1121个,广泛开展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特色活动熏陶作用,组织开展了“十在农家、美在乡村”评比活动、“我眼中的美丽乡村”摄影大赛、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绘制比赛等多项特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二、改善人居环境,扮靓美丽家园,筑牢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农村新貌。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哈尔滨市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了126个中心城镇、1200个中心村、3160个自然屯的村镇空间布局。指导基层从实际出发,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控详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抓内涵、显特色、建精品,培育形成了科学规划布局美的方正县八名村、创业增收致富美的双城区长产村、设施完备服务美的木兰县烧锅窝子村、村容整洁环境美的五常市富有村、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宾县三合村和管理民主和谐美的尚志市新兴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村。二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集中治理与常态管控相结合,对全市33个出城口和公路沿线563个村屯进行了集中整治,出动人员24万人次,出动车辆机具2万台次,清理垃圾10.5万吨,以线带面、纵深推进,实现整治一条线,靓丽一大片。强力落实10部委《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推广方正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新模式,指导基层开展“四清、四改、四化”,治理“五乱”现象,完成了1000个村屯的“清改化治”任务,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完善督办机制,派出专兼职督察员2300人次,发现和转交各类问题510个,办结率达96%;建立网络管理机制,通过新媒体手段承接整改任务,反馈整改效果,提升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台账管理,验收合格再行销号,避免了治后反弹,形成了常态常效。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带动、以奖代补等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一年来,累计投资23.8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1250个,修建卫生厕所7201处、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33处、实施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1.52万户,栽种绿化树6000亩,种植花卉167万平方米,创造了绿色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激发美丽乡村建设活力。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一是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全市以中心村为重点,整合基层设施资源,组建村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94个。方正县打造的德礼之家,做到了阵地真正有用、农民真正受益。二是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把“要文化”和“送文化”匹配起来,运用“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载体,把电影、戏曲、文艺演出等送到农民中间。积极开展“种文化”活动,指导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广场舞大赛、秧歌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培养文化示范户1374户、业余文化演出队1497支,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生力军。三是倾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扶持方正剪纸、阿城版画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间工艺项目,培育乡土文化能人1142人、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3人。拓展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了道里的冬捕节、木兰的滚冰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和“魅力宾县·百姓舞台”、尚志的“百馆千站送文化下基层”等一批文化品牌。

  四、发展村镇产业,增强内生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引擎。产业发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我市积极扶持发展美丽经济,增强村级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借“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发挥农村风光、资源和文化优势,加快发展“一村一韵”乡村旅游产业,集中了打造哈肇、哈同等多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和阿城区吉兴村、尚志市青山村等35个休闲旅游专业村,形成了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美丽乡村旅游产业新格局。全市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20个。道外区民主镇依托“滨江湿地”品牌,吸引多元投资2亿多元,对40平方公里湿地整体开发,建设都市村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二是借“势”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坚持把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培育健康养生、文创电商、家庭农场等新型业态,发展一批“美丽产业”。松北区乐业镇依托哈尔滨新区建设契机,建设物联网平台,开启互联网+农业的高端实践。五常市二河乡新庄合作社采取“订单反推”的办法,与京东等知名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实现零库存生产,水稻种植基地发展到31000亩,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三是借“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全市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发展配套服务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积累。宾县宾州镇友联村,村企共建美丽乡村,打造英杰风景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致富奔小康。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6.6亿元,增长5.9%,形成了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新局面。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习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创新落实《哈尔滨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提档升级、突出特色、拓展领域、常效常态上下足功夫,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先进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城市,努力打造富有北方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