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全国农村精神文明  >  媒体宣传
搜 索
乡风民风美起来 文化生活更精彩——黑龙江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之二
2016-08-20 04:39:1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隽珊 迟亦达 白林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0日讯(记者 张隽珊 迟亦达 白林鹤) 方正县方正镇建国村为所辖的5个屯设立了5棵“德礼树”,用于弘扬村民善行义举。每棵“德礼树”上都挂着一个个卡片,记录着村民所做的好人好事,如免费送邻居孩子去县医院看病、义务拉粮食、无偿修理农机具等。该村党支部书记崔庆彬介绍,从2015年末至今半年时间,“德礼树”上已挂上了100多个卡片,也就是说,全村450户居民,四分之一都做过好人好事。5棵“德礼树”无声地教育和感动着建国村的村民。

  龙江文明不文明,关键看农村;农村文明不文明,主要看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黑龙江省非常重视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既要改善村容村貌等外在形象,又要强调农民内在素质的培养,将“内在美”和“外在美”有效统一起来。

  一滴水爱心社发起人马建文讲述助人故事。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摄

  崇德向善淳化心灵乡风民风美起来

  文明和谐、民风淳朴、崇德向善是美丽乡村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好人好事感召下,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道德观,无形中就形成了乡村中的正能量。

  延寿县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群体——一滴水爱心社,他们执着公益、充满爱心,2014年以来已经帮助老人、学生、儿童、病患等各类困难群众1000多人。在爱心社的带领下,延寿县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全民争创文明城”的良好氛围。2015年,延寿县志愿者网上注册人数达9394人,总活动时间为46569小时,参与率达63.8%,动员率达100%。

  方正县建国村“德礼树”上记录好人好事的卡片。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摄

  “徳礼之家”是方正县松南乡红星村开展徳礼活动的场所,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多年来,红星村一直依托“徳礼之家”开展“五个好”评比活动,评选好邻居、好家庭、好少年、好公婆、好媳妇带头人和星级文明户100余人,发挥善行榜、孝老榜、贤达榜等先进群体和好人、能人带动作用,以实现对村民的道德教化和熏陶。

  着眼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黑龙江省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齐齐哈尔市查罕诺村注重从强化村级管理入手,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成为改善村风民风的典型。全村现已成为无赌博、无酗酒、无封建迷信活动、无盗窃、无辍学等现象的“十无村”,其核心经验就是利用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和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评选。

  据了解,黑龙江省目前已有6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17批(次)2000多个村镇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标兵)。下一步,黑龙江省还突出村屯主体,深化乡风民风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引领风尚•铸魂龙江”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深入开展“德礼满龙江”、“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家在龙江•践行五好”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优良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建设。

  通河县文化馆群众排练。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摄

  发掘传承寓教于乐文化生活美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同样要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农村优质文化服务供给,着力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

  黑龙江省充分发掘、保护和传承反映村落个性的耕读文化、民族风情、民间技艺,规划和建设了一批民族村、民俗村、风情村、旅游村,充分展现不同特点的地域文化。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雅尔塞村建立了千米文化墙,集中展示达斡尔族的生活、生产和民俗文化。尚志市的尚志碑林目前已成为拥有丰富馆藏的综合性书法文化博物馆,拥有书法碑刻、墨迹计10000余件,国家级文物600余件。其中,“千龙壁”收录古今1066个“龙”字书法作品,把“龙”从象形到演变为神话图腾的起源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等发展过程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是目前中国最完美的“龙”字书法艺术表现载体。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原型地,该村充分挖掘土改文化底蕴,建设《暴风骤雨》纪念馆,在叫响“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的同时,爱国主义也在全体村民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记。

  黑龙江省把“种文化”与“送文化”结合起来,既“种”下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这样的硬件设施,又大力培育当地的文艺骨干,激发农民的文化热情,“送”出一支支永远活跃在农民身边的文化队伍。从2014年起,通河县政府每年从本级财政资金中拿出50-100万元,用于奖励扶持各类艺术团队、协会开展文体活动,目前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县文体局副局长刘刚介绍:“无论是县文化馆还是县老年大学,无论是舞蹈队、管乐队还是书画班、刺绣班,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无论是早上六七点钟还是晚上七八点钟,所有文化场所都人气爆棚。”

  仅有3名职工的木兰县吉兴乡综合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受到辖区村民的拥护和欢迎。文化站长王向东告诉记者:“文化站结合每个村屯特点确定发展模式,该乡的晓光村建设了农民小剧场和冰雪文化基地,火炬村建设了农民文化宫,红旗村建设了农民文化活动室,村民被大量的文化活动所吸引。如今,参与活动的大大增加了,而打麻将、打扑克、告状上访的却大大减少了。”

  据了解,黑龙江省已先后建设9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组织开展“金色田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美丽乡村”农民文化汇演、农民红歌会等,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百馆千站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今后,黑龙江省将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建设、管理、使用有机结合,在有用、适用、综合、配套上下功夫,使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与农民群众需求对接起来。充分利用优秀地域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龙江特色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彰显龙江美丽乡村的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