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哈工大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创新,激励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稳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教育教学传统和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加强“做中学”和“科研育人”,以教学和科研双轮驱动,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科研经费到款总计117.52亿元,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1%行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400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国家级奖励38项,星地激光通信技术、新体制雷达技术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5项科技创新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快舟、紫丁香二号等4颗微小卫星成功发射,领先国际。哈工大先后为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提供了200多项技术支持,是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的唯一高校。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2011计划”首批认定。获批牵头建设的我国乃至国际上最大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将为我省在农业、生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二、深化改革,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创新驱动创业发展
一是创新机制、激发创业活力。学校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基础,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设置创新创业岗,允许教师保留编制离岗创业;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鼓励教师以创业实现科技创新价值;聘用创业导师,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直接激发学校50多个团队,200余名教师,近400名学生投身到了创业当中。
二是打造平台、集聚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着力构建以哈工大为中心的“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区,并取得初步成效。以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打造创业平台,实现了市场引导、资本对接、条件保障、产品开发、人才配套等全方位服务支撑,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结,同时发挥金融资本加速放大作用,多方位填补成果转化的中间地带。通过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有效地实现了人才集聚。两年来,以省工研院为平台汇聚创业投资基金5亿元,推动签订投资项目1亿元,新孵化成立企业58家,在孵企业达到66家。采用协议工资、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方式,吸引了一批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及一大批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龙江创业。其中,省工研院汇聚产业技术人才119人,博士22人、硕士61人。孵化企业新增就业1655人,其中博士114人、硕士328人,哈工大毕业生占61.5%。
三是树立典型、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博实、奥瑞德、工大软件的成功上市及其取得的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学校参股上市企业市值超过80亿元,很好地反哺了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短短1年,参控股企业近60家,形成20余类、100余种产品,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典范。参照机器人集团的模式,学校又先后组建了焊接、激光通信、雷达、利剑、卫星、大数据、环境七个集团(公司),形成了一批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强有力拉动作用的“新字号”企业。
三、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发挥好龙江科技创新创业引擎作用
“十三五”期间,哈工大将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军民融合以及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以激励制度和服务提升创业活力。加快推进“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和省工研院建设,形成教学科研、创业孵化、产业集聚的梯次布局,解决制约发展的短板。开放技术资源,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鼓励教师和校友成为学生创业的合伙人。开放平台资源,广纳优秀人才,利用对俄、乌的合作优势,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在黑龙江创新创业。引导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树立现代企业治理理念,在协同合作中取得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