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技术创新奠定产业基础模式创新助推产业腾飞
2016-08-25 11:14:3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七〇三所成立于1961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国内唯一从事大型舰船蒸汽、燃气动力装置研制的科研单位,拥有全国唯一的大型舰船动力装置和大型船用燃气轮机、蒸汽动力、机械传动装置研发中心及一个大型舰船动力综合试验站,在能源动力领域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夕,习总书记在王宪魁书记、陆昊省长陪同下视察了我所,详细询问了展示燃机产品的结构组成、研制、试验、运行等情况,听到该产品已经应用到西气东输管线上,总书记非常高兴,勉励我所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充分利用好黑龙江省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装备制造企业的资源优势,做好军民融合发展、产学研一体发展,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有所作为,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应有的贡献。习总书记的鼓励使我们鼓足了干劲,明确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民品科研共同发展

  我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品实验条件建设兼顾民品科技研发,保证全所军民品科研均衡发展。近年来,利用军工科研条件,攻克了燃气轮机核心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技术等关键技术,通过军转民形成多项支柱产业。在5~50MW级的工业型燃气轮机系列化研制、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高性能小型汽轮机技术、高效节能技术、高端传动技术等取得了突破,开展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大型汽驱离心压缩式热泵、分布式能源系统、高端传动装置等节能设备及系统研发,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有些已得到用户认可。

  二、强化技术创新,奠定产业基础

  我所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根本,坚持“系统推动设备、设备带动系统”的发展思路,把技术和产品创新作为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强化高端动力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十年前,我所就用自有资金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从300万元/年逐渐增长到800万元/年,2015年增加到2500万元/年。涌现一批比较好的重点项目,如: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行星液力调速器等,都立足国内国际技术前沿,并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所承担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累计超过34项,经费达3亿元。获得近百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107件,授权发明专利28件,近一半创新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形成民品合同。燃压机组、水力测功器、变速离合器装置、中药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核电柴油应急发电机组等产品已成为支柱产业,累计签订民品合同额28亿元。

  我所非常重视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和培养。常年与乌克兰、俄罗斯专家团队合作,进行燃机技术联合开发;在节能与新能源领域,与西班牙、德国、美国等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高技术人才。依靠杰出人才获得项目和成果,培养更年轻的骨干和创新带头人,带出更多的高端人才。

  三、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助推产业腾飞

  紧跟国家政策指引,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抓住市场先机,抢占制高点。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引进技术和联合开发,率先签订了国内首个大型商业化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工程总承包合同,在国内光热发电市场拔得头筹,成为国内光热发电领域的佼佼者。

  改变过去只重研发的单一发展模式,按照研发、生产、市场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加强核心制造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注重产融结合,将燃气轮机、节能与新能源、动力传动等核心板块产业化公司随中国动力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代码600482)。从经营方式上,加强市场顶层策划力度,签订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等政策号召,开展国际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与伊朗洽谈中亚天然气项目、与白俄罗斯、印度等多国开展电厂改造项目、与阿根廷等合作太阳能光热电站项目,走国际化路线,将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七〇三所一定充分利用好黑龙江省在科技实力和装备基础方面的特有优势,借科技创新大会的东风,以总书记视察为契机,乘势而上,加倍努力,主动对接我省创新驱动规划、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力争为我省经济发展和高端装备产业腾飞做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彭佳丽

【专题】龙江热土 双创热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