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5日讯 今年,几十年罕见的“夏旱连伏旱”,让庄稼停留在“苗”的阶段,庄稼大幅度减产,甚至部分地区“绝产”——
进入9月,一场将要持续半月的绵绵细雨姗姗来迟,结束了时长近2个多月的夏旱和伏旱,但并没有让农民们舒展紧锁的眉头。“不解渴”,是多年在田间地头耕种的农民一致的“结论”。一直以“靠天吃饭”的农业,今年没让农民乐出来。作为农业重要生产基地的齐齐哈尔,今年迎来了几十年罕见的“夏旱连伏旱”,一些地区减产甚至部分地区绝产已成定局”,面对灾情的肆虐,农民的生活保障在哪里?村组织工作努力方向在哪里?在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下,能保住多少?成为政府和市民最为关心的“大事”。
农业减产
9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丘陵和半山地的龙江县,感受到了农民的愁苦。在龙江县龙东村,农民夏立营眼看着100亩地的庄稼只剩下1成,借来的4万元农业贷款硬生生还不上了,顶着小雨站在地里,一遍遍地看着不足一人高的庄稼,愁苦全都“写”在脸上。
“为了这100亩地,我借了4万块钱,拿出家里所有的钱后,本想今年挣点孙子的奶粉钱,谁想到赶上今年的旱灾年。我今年72岁,从种地开始,基本就没见过这么严重的夏旱……”夏立营老汉告诉记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包地价格为400元每亩,人工、籽、肥为350元每亩,大约投入高达750元每亩。而即使现在挽回损失,青贮(农业术语,即粉碎未成熟秸秆变卖)能回收成本100元每亩,损失高达650元每亩。如此大的损失,让夏老汉眉头紧锁……
加大投入
旱情严重,急坏了县委、县政府,一方面调集设备油料打井,牵线电力供应,可很难改变现状。龙江县农业局副局长王立新告诉记者:“平原能浇灌,山区天给饭。”一语道破其中的无奈。山区土层岩石厚,打井需要上百米才能见水,且不论水质是否寒冷和达标,仅百米的费用就难以为继。龙江县一直以来都是“十年九旱”,虽然多年的干旱气候让其抗旱的基础设施较完备,但“春夏两旱”,实在无可奈何。“一亩地,要想抗旱保作物,需要浇灌至少4至5遍,每次费用一般15元,如地理位置离得远费用将要更高些,更别提今年有效降雨一次都没有……坡(耕)地受害面积更严重,不同程度的受灾面积高达229.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47%,没有浇灌条件的部分地区甚至是绝产……”听王立新副局长介绍的情况,让记者体会到了农民的愁。
仅仅龙江县的龙东村一处耕地面积12641亩,只有4处饮水工程可用,最远处的灌溉耕地达5、6公里,“水在管子里不走道儿,电泵都不起作用……只能眼瞅着旱”村主任邹文明说。然而,记者了解到,一些条件更艰苦的地方甚至“弃地”。虽然8月18日龙江县出现阵性降雨,降雨量超过10毫米,但全县绝大部分乡村旱情仍然没有解除,旱情发生后,龙江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7月以来,全县新购喷灌设备1200台(套),新打抗旱水源井55眼、水田井210眼,调换农田主变压器150台,增容16000千伏安,新架电线线路4.5公里,却仍然“力不从心”。在我市西部辖区的三个县,龙江县成为面积最大的受灾地区。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龙江县累计投入资金7800余万元。农业生产成了问题,农民生活却得到了保障。王立新副局长告诉记者:“农民目前的经济收入明显降低,但理论上生活不成问题,除了县里拨款保障政策外,住房和粮食供应都能有保障,但来年的生产积极性和资金将成为农民心里的一块‘心病’。”
泰来县是我市西部重点干旱区。全县辖8镇2乡,总人口32万人,总幅员面积39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1.9万亩。多年来全县平均降水量为392.6毫米,平均蒸发量为1686.8毫米,蒸发是降水的4.3倍。入不敷出的降水本就少得“可怜”,然而今年年降水更加严峻,历年多集中在6—8月份,今年降雨量仅191毫米,干土层深度达11厘米,大田作物出现严重旱情。从初春到现在,嫩江江桥站水位始终徘徊在134.62—135.93米之间,低于历史同期4米左右。8月28日江桥水文站水位134.58米,流量仅213立方米/秒。如此情况,致使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枯死。经过初步统计,旱田受灾面积已达127.4万亩,成灾面积42.5万亩,其中绝产2.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0947万元。8月3日召开了全县抗旱工作紧急会议,要求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布置任务,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抗旱上来,做到一切以抗旱为主,集中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掀起抗旱保收的行动。另外,水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农户进行抗旱设备安装调试,指导农民抗旱;气象部门定期发布气象预测预报,并做好了人工降雨的准备;农委和民政部门调查、统计上报灾情。县委、县政府组织出动人员2.8万人次,开动灌溉井2.1万眼。同时,充分发挥泵站的核心作用,启动大小泵站48个,最大限度利用地表水资源,使抗旱水源工程发挥具大的效益。
降低损失
“天灾”虽然无可奈何,但农业还需“人为”。我市处在的地理位置造成了西高东低的自然环境,西部地区岩层厚,抗旱能力差,农业生产造成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虽然春旱较为频繁,但今年的夏旱突然“造访”,却让人“猝不及防”。此次的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是龙江、泰来、甘南等县,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8月31上午,记者在齐齐哈尔水务局防洪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截至8月30日,全市辖区“机电井”9.5万眼,泵站80处,动用抗旱设备4.26万台(套),浇灌面积达(包括重复浇灌数次以上)2001万亩(实际浇灌面积700万余亩)。
“降雨,还是降雨。今年全市降雨较历年减少83.7%,可以说几乎没下什么雨。早在7月下旬,全市的旱情已经基本体现,全市耕地面积3500余万亩,而受旱面积达1481万亩,占比超42%……”防汛抗旱指挥部刘刚告诉记者。为了保住我市农业经济,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虽保障电力供应,燃油机械供给,组织人力自救,但一些手段都不及自然降水来得直接彻底,可惜的是截至到月末,全年降雨量只有230毫米,相比历年少很多。
“能用的法子都用了,剩下的只能看天了。”面对百亩田地的损失,龙江县的夏老汉无奈地说。更重要的是来年咋办?看着泛黄枯干的作物,心里没了“谱”。龙江县龙东村主任邹文明说:“连喝闷屈酒的心思都没了……”全村近5000余人,目前只能等着最后的结果,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目前,能保住农业生产的几成,谁也没有把握。今年龙江、泰来和甘南等县的抗旱工作已接近尾声,接下来只有做好补救工作,做好农业保险理赔,作物生产补贴面积调查核实等工作,以及倡导副业增收到位,有效利用绝产作物进行青贮工作,鼓励扶持受灾农户利用自身条件,发展特色养殖业,增加收入,争取实现“农业损失副业补”,农业减产不减收的转型工作。
另外,一些县市开设种植业调整,组织开展谷子、水稻、瓜菜田间博览,借旱情之机向农民宣传抗旱优势明显的作物,引导农民提早谋划明年的种植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