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讯(记者 孙英鑫) 年初,黑龙江省质监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了有机产品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卖得好倒逼种得好的发展路径。其中,部分县(区)的有机产品成功走出我省打入南方市场,有的合作社还借助电商平台推“C2F”订单农业,让终端消费者直接对工厂,为我省有机产品发展开辟了新路。

黑龙江省有机产品开启销售新路,借电商平台推“C2F”订单农业。东北网记者 孙英鑫 摄
拜泉县鸿翔亨利米水稻产销专业合作社正在实践“鸭稻共作”种、养模式。在面积800亩的鸭稻生产基地里,12000只鸭子穿梭稻田,追逐嬉戏的同时就地取食,不但去除了杂草和害虫,还为水稻留下天然粪肥。在共作的2个多月里,鸭子在稻苗间穿梭游走,摩擦刺激叶片,促进田间水流波动,对作物抗病、促生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5年,合作社的186户成员,每亩土地平均分红916元,人均纯收入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千余元。
自我省启动“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当地加入示范区的3个具备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种植有机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较常规种植增收30%至50%。去年,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44吨豆浆大豆刚进入上海市场,就以每公斤26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产品走出了龙江打入南方市场。据悉,合作社仅此一项的销售纯收入就达到了254万元,当年合作社总盈余达到4196万元,1014户成员每亩分红632元,比非入社农户每亩增收220元。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建立不但让农民的腰包鼓了,也为一些合作社的有机产品的对外销售营造了新的发展渠道。肇源县的鲶鱼沟生态庄园率先实践了“C2F”(终端消费者对工厂)订单农业模式,既将土地策划成2分或3分田为单位的互联网产品,以认购的方式,通过网络预售邀请消费者到庄园做“地主”。“地主”可通过全程溯源体系,实时视频观测所预购地块儿的情况。秋收时节,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将按照“地主”所购地块儿的平均产量,按月将有机产品以快递的形式配送到“地主”手中,并赠送应季杂粮。
通过“C2F”订单农业销售模式,目前,鲶鱼沟生态庄园已经累计征集“地主”12500个,预售土地2500亩,实现线上交易额达850万元。鲶鱼沟生态庄园董事长蔡云楼表示,“C2F”订单农业销售模式,解决了有机产品销售难问题,降低企业生产风险的同时,搭建了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桥梁。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规模,强力推进“种得好”,借助“互联网+”促进“卖得好”,壮大主体推动“认证好”,建机制推动“管得好”。截至2015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7309万亩,比上年增长1.4%。经农业部认证的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达600家,其中开展“线上”销售的达230多家,占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