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孔德元创业事迹
2016-09-18 12:45:4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他,上大学不久就依靠组装电脑、编写程序来改善“生活水平”;他,曾经因为做试验,险些烧毁价值数十万元的科研设备;他,也曾经因为改写程序失败而失去最初的创业机会;他,如今已经成为生物质收获包装领域的一颗新星,在生物质综合利用及成型技术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德元,1987年生于牡丹江,是一个喝着牡丹江水长大的本地人,2007年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他没有向国有企业投送简历,没有盲目的参加人才招聘会,拒绝了拖关系去事业单位的机会,因为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并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坚持着,他怀揣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回到了家乡。

  一、沉淀-为了梦想,他不曾迷茫

  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他思路清晰,定位准确,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要怎么做。借鉴大学期间创业失败的经验,他深知团队力量和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为此,他决定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积蓄力量。于是,他在当地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几家研发型企业,以应聘的方式找工作,经过比较,最终选择进入牡丹江市万通微孔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职。根据所学专业,企业将他安排到产品开发部从事产品研发工作。工作期间,为弥补管理经验的缺乏,他边搞科研边学习,报考了美国拉文大学并被录取,2013年5月毕业于美国拉文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二、蓄势-把握机会,蓄势待发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机会参观了当地农场收获作业,被高度发达的机械化作业及生物质综合利用所影响,对生物质成型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到宿舍,他激动的睡不着觉,心情难以平复,这正是他创业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类很多,而且数量较大,有着充足的生物质资源,为收获成型设备提供了可靠的生产原料,生产原料的可再生性使得“绿色”成型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秸秆上做文章大有可为啊!想到这,他高兴的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在以后的业余时间里,他都泡在图书馆潜心钻研生物质成型技术,经常到附近农场观看收获作业,有一次竞被当地警方怀疑有偷盗倾向,由校方出面澄清才化险为夷。

  2013年回国后,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构思向万通公司董事会做了汇报,时任万通公司副总工的楚明,对他所做的秸秆收获设备分析和设备研发可行性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10月,孔德元以个人身份与万通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任职期间,他以主要发明人的身份提交申请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现已经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涉及生物质成型、收获、包装及自走式捡拾包装等。

  三、践行-勇于开拓,圆他创业梦

  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孔德元把自己成立公司的想法向万通公司董事会做了汇报。汇报结束后,在等待结果的几天里,他不免担心起来:我的研发团队在哪儿?我的研发资金怎么解决?会不会因成果归属问题拒绝我成立公司?会不会因专利权限制我的研发方向?如果重新组建研发团队,研发周期会拉长,错失有利商机;如果抵押房产不足以满足研发需求怎么办?有了研发资金,生产任务如何解决,原材料的钱从哪儿出?许多问题接踵而至,使他感到不安和焦虑。而万通公司给出的答复是:同意他组建公司,并愿意为他提供便利与帮助,希望成立后的公司与万通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这个结果使他喜出望外,始料未及。为此,他更坚信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与万通公司这样的国家高企建立合作关系实属难得,借助万通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会加快自己创业的步伐,在生物质利用领域大展身手的的时刻到来了。

  2015年5月4日,在牡丹江市人社局、就业局、科技局、农委等部门的帮助下,在万通公司的支持配合下,孔德元同志创建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实现了从一名海归到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经理的转变。研发资金上有困难,他就跑科委,跑银行,找人社,找农委,多方寻求帮助。在参加牡丹江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时,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大赛亚军的好成绩,此项赛事,除了让他得到荣誉外,最大的收获是那10万元的现金奖励和300万的贷款信用额度,解决了他研发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产品研发上遇到困难,难以攻破,他就找科研院所、找高校,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签订了《联合研发合作协议》,与牡丹江大学建立攻关机制,与市技师学院建立学员实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

  四、收获-奋斗青春,实现梦想

  秸秆收获打包系列设备是孔德元同志历经两年多国内外市场调研,最终确定研制开发的产品,该系列设备的设计主要针对高寒垄作地区农民的耕作习惯,并结合了东北、新疆及内蒙古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研制生产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秸秆收获包装设备。

  公司成立后,为使自己的科研项目尽快落地生产,实现成果转化,公司采取技术入股委托生产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沃野公司负责产品研发及技术攻关,万通公司负责产品生产、组装、调试。经过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现已成功开发出针对不同运距及配套动力的6种机型。其中:破碎型圆捆机(4Y-1.8A型、1.8B型)为公司首创,是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该产品通过了省级产品鉴定及产品推广鉴定;4Y-22A液压式秸秆打包机、9L-6.0型指轮式搂草机也通过了省级产品鉴定;4Y-1.95A(2.35A)玉米秸秆粉碎收获机正在进行产品鉴定。

  生物质成型技术,参照了国内外各种机型的结构、原理、使用性能,结合本地区(东北及内蒙古)农业生产情况研制生产的,并没有生产经验可供借鉴,在完成产品研发转入产品试生产过程中,因为没有生产标准为指导,总会出现组装问题、机械结构间配合不协调等问题。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由他牵头提出5项收获包装设备企业标准,其中3项企业标准实施了备案,为指导生产奠定了基础。

  为了有效保护自己的关键技术和创新成果,他将知识产权放在了发展企业的首位。他深知,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专利技术的竞争。利用专利制度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利用专利信息进行排兵布阵,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专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像一根纽带,连接着技术产品和市场。如何才能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创新中发展,在巩固中提高,是他发展壮大企业的重中之重。在万通公司工作的时间里,他深刻体会到了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的占有和渴望,加深了他对知识产权的认识。2016年,以他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一次性提交了10项专利申请,现已有6项专利申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除了自己提交专利申请,他还通过专利实施许可等手段获取专利使用权,完成了他在技术创新上的知识产权布局。

  为了保护家乡的黑土地,防止田间秸秆露天焚烧造成土地焦化,浪费可利用宝贵资源,给家乡的蓝天造成雾霾,推动家乡的秸秆综合利用快速发展,让广大农民学会秸秆收获利用的一技之长,并在收获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公司在牡丹江市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以及广大农民朋友大力支持下,于2015年6月6日成立了秸秆收获、压捆、储运、加工利用示范基地。2015年完成秸秆收获5000吨的计划,实现产值130万元。通过产品的推广应用及基地辐射作用,直接增加就业20多人,公司承接技术转移扩大生产,三年内,可间接安置就业超过100人,有利于民生工程和社会和谐发展。

  五、规划-守望梦想,继续前行

  公司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林业废弃物成型机系列产品开发、自走履带式水稻秸秆打捆机、水稻还田机以及自走式亚麻秸秆打包机都已列入研发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攻关研制,争取两年内进入市场和农补目录。我们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小梦想,每实现一个小的梦想,就离我们真正的梦想近了一步,正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梦想,驱使我们一路向前,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忘初心。

责任编辑:王艳

【专题】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