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新字风景线•人才新汇聚 孟凡钧:黑色黄金的守望者
2016-10-04 11:23: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春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4日讯(记者 王春颖) 2016年2月5日对于大多数人仅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孟凡钧来说却意义非凡,这一天,由哈尔滨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T700级碳纤维碳化中试生产线及工艺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我省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孟凡钧工作照。

  创业只为爱国情怀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腐蚀、可编制成型等优良性能,俗称“黑色黄金”,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物资”。“我国一直以来用的都是通用级碳纤维,”孟凡钧这样介绍我国的碳纤维生产技术,“我国从上世纪‘六五’期间就开始研制碳纤维了,当时生产出来的碳纤维原丝与国外生产技术水平有很大差距,质量极不稳定。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16000吨碳纤维需求量仍有90%靠进口。”。

  “外国人能研究明白,中国绝不能落后。”,就是源自这样一个激扬的誓言,2010年,孟凡钧从正在投入生产并已成发展规模的消泡剂项目中抽身,全面投入到对碳纤维的研究学习中。孟凡钧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表情中留有坚毅,“黑龙江省发展碳纤维是得天独厚的,这个项目生产用工少,生产成本有优势,所以即便‘散尽家产’,我也要坚持走下去。”

  设备需要“私人订制”全靠自己研究

  由于国内对于碳纤维材料研究尚未健全,碳纤维的生产设备全是孟凡钧想尽办法“私人订制”赶制出来的,每一个设备零件都让孟凡钧绞尽了脑汁。

  “碳纤维制造生产设备的繁琐不亚于一艘航母,整个设备由36个系统,10万多个部件组成,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没有‘现成’的,”孟凡钧说,“我曾经为了机器轴承所需的辊子跑遍了全省,但是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承担制作,最后在沈阳一家工厂敲定了。常规的轴承误差需要在5至8微米,但在长途的运输过程中,由于颠簸松动,使得误差变为了80微米,费时费力还费了钱,当时我一股火,嘴里就起满了大水泡!”但后来困难也被克服了,孟凡钧突发奇想,将辊子吊着运回来,终于将误差保证在了20微米左右。

  2014年,由天顺自主研发的年产600吨的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从生产工艺到生产线设计,点滴过程都凝聚了孟凡钧和他的研发团队的心血。

  然而,当所有机器到位准备投入生产时,问题又来了。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成本约在6万元左右,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承受不来,于是孟凡钧决定身兼数职,担任了总经理、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研发技术师等等。“在创业之初,我后悔过,因为很苦很累,过得都不如农民工,干回老本行‘消泡剂’的想法一闪而过,”孟凡钧坦诚地说道,“但我必须向前走,我全家老小的身家、企业员工的生活全压在我这,我不能退缩。”据孟凡钧自己估算,截至目前他给企业节省下来的费用足有8千万元以上,“该省的省,不该省的我们绝对‘大方’,我们所有的研发专家都是从碳纤维生产大国美国、日本等地高价聘请的,宁可自己‘喝稀粥’,企业、技术和员工也要吃上‘米饭’,”孟凡钧这样说。

  也正是因此,天顺化工的碳纤维原丝越来越出挑,据了解,日本碳纤维生产大商东丽集团的碳纤维原丝中毛丝占5%,我国国内普通毛丝占20-30%,而天顺化工的毛丝比例仅占3%左右。对此,孟凡钧欣喜地说道:“到今天,我很自豪地说,我们天顺目前单线产能全国最高,也敢和日本去PK!”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是两个关键瓶颈问题,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创新攻关,天顺终于突破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的关键技术。据该公司总经理孟凡钧介绍,该项目采用独特的纺丝工艺、DMSO溶剂回收技术、精密的碳化生产技术及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质量稳定,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生产中废水排放少,生产成本可控制在每公斤200元以内,接近国际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当前国内成本大多在每公斤1000元—3000元不等,不仅解决了这两个关键瓶颈问题,还提高了我国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

  专家们认为,天顺化工以自主生产的年产600吨碳纤维原丝为原料,通过对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等过程的工艺优化,得到的碳纤维产品性能指标达到T700、T800级碳纤维的技术要求。碳化中试生产技术平稳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抗拉强度CV值和碳纤维线密度CV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顺的自主产品TS700-6K碳纤维产品在超高压气瓶中的全面考核试验表明,可完全替代进口碳纤维。

  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新博会上,天顺一如既往地成为了很多客商青睐的“宠儿”。孟凡钧说,展会一开门,就有客户上门。目前,天顺正在与来自沈阳、广州、西安、上海、保定、兰州等地的下游应用企业和复合材料公司洽谈对接,开展合作,逐步实现产研销一体的经销模式。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持续深入学讲话 振兴发展看龙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