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农垦红兴隆管理局转化绿色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2016-10-06 10:13: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夏红英 陆书鑫 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6日讯 (夏红英 陆书鑫 记者 侯巍) 10月的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一片金黄,迎来丰收的季节。从绿色到黄色,正是红兴隆管理局以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在加快推进建设时,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把天蓝水清草地美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绿色的约定”成为红兴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相逢“纯洁地”

  红兴隆有先天的山水资源禀赋,拥有林地16万公顷,草原牧地2万公顷,水面草塘7.1万公顷,区域内有国家级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6.264万公顷。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管理局党委深刻认识到,只有用绿色眼光和绿色思维发展,放大山水资源的生态效应,推广复制绿色食品生产成功模式,让伫立在三大黑土带这一的红兴隆能有一份“纯洁与宁静”,才能担当起保障国家粮食绿色安全的重任。

  红兴隆管理局宝山农场拥有11万亩水稻,为从源头上抓好“绿色关”,并从2011年起就建立起农产品绿色可追溯体系。2015年,宝山农场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大米产品质量追溯建设项目验收,如今,宝山农场已建立了10万亩水稻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项目,并完成绿色食品监测和项目实施。

  “我在拆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4万平方米的生态桃园,从双鸭山市、各农场来这采摘的人员达到200人,既恢复了这个地方的生态面貌,还增加了收入。”双鸭山农场桃园老板李萍看准了双鸭山的拆迁地块,从恢复生态的角度出发,将农场的绿色优势发展为生态资源,打造了农场的一块生态地。

  截至目前,红兴隆管理局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15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530.15万亩,创建了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认证企业总数7家,认证面积达到39.2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个,有9个农场启动实施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31780亩。

  约会“绿色农文游”

  中国首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题的“中国农业公园”,赢得了“世界农都”“全国低碳国土试验区”等美誉的红兴隆管理局有厚重的军垦文化、南泥湾精神传承文化及农耕文化。

  五九七农场3万亩寒地水果栽培基地,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寒疆果都旅游度假区”已成为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品果、垂钓、自然山林游玩、农家乐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渡假区,晋升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双鸭山农场在发展占地面积达2000亩的翠博园果蔬基地过程中,提升果疏文化品味,将果蔬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红兴隆管理局打造绿色农文游项目17个,共接待游客达18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2.76亿元。

  牵手“生态产业链”

  饶河农场斗文平欧大榛子林禽养殖基地,采取“榛子栽培+家禽饲喂”发展模式,在160亩地的平欧大榛子基地养殖狮头鹅3000只,狮头鹅吃榛子里的杂草,粪便可以当榛子的肥料,实现生态绿色并结本增效。仅养殖一项可实现利润18万元,预计可实现林果销售收入达60余万元。

  八五二农场第四管理区种养植鸭稻,鸭子吃水稻地里的虫子,粪便可直接为水稻施肥,预计鸭稻种植结合亩纯利达951元。

  黑龙江农垦雁窝岛集团酿酒有限公司采取“种、养、加”形式发展循环经济,饲养的森林秧歌猪、西门塔尔牛等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酿酒原料高梁的种植,高梁酿酒产生的酒糟用于畜禽的养殖,形成了一条绿色、环保、低碳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据了解,红兴隆管理局建设生态菌床42个,12个农场全部建设了鸭稻、蟹稻种养面积4804亩,建立的生态产业链条可增加收入100余万元。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