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农业工人的别样"秋收":一边挣工资一边拿分红
2016-10-10 09:46:45 来源:大鹏新闻网-牡丹江日报  作者:金海龙 谭龙翔 吕晓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0日讯 丰收时节,棚室里颜色浅黄、椭圆硕大的猴头菇通过互联网“牵线搭桥”,成了国内一二线城市家庭餐桌上的新宠。看着妻子李召红双手轻柔地把七八两重的猴头菇从菌袋上掰下来,像对待初生婴儿似的轻轻放在白色泡沫箱里,丈夫卢伟明也加快了给新鲜猴头菇套袋、装箱的动作……

  经过几个小时冷库储藏后,海林市海林镇模范村1200多斤猴头菇将在牡丹江民航机场坐上飞机,按当天网上订单要求,以冷链物流方式很快送到北京、杭州、青岛消费者手中。回想加入合作社一年来生产、生活大变样,卢伟明夫妇对未来充满希望。以15亩承包地和10万元入股,卢伟明夫妇由普通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和股东;去年7月成立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35户农民股东的共同奋斗下,也成为“中国优质猴头菇之乡”的致富新典型。

  看,120栋钢结构标准化菇棚拔地而起,可以生产春、秋两茬猴头菇,新建的网站、菌包厂、冷库使产销一条龙紧密衔接。说到收入,如今卢伟明夫妇每月有近5000元工资,“这相当于过去种15亩玉米的纯收入,加入合作社后更可观的是年底分红……”谈到未来发展,村支书谢国强说,与本地卖干品相比,新鲜猴头菇靠网上订单、冷链物流可卖到每斤6元钱,收入提高一倍。上周他们带去参展的2000多个猴头菇被上海市民以每个20元的高价抢光。扣除成本,一亩地搞猴头菇棚室化生产比种玉米、大豆纯收入高50倍左右,明年他们准备在棚室里冬季取暖、夏季空调,实现四季生产,扩大鲜品销量,并引导更多农民种猴头菇走致富路。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模范村菌农利用棚室一年四季搞生产的想法,在位于海林镇城区西侧、占地3平方公里的食用菌产业园成为现实。

  由海林镇共和村农民苗玉平创办的“富源菌业”公司当天接到俄罗斯客户订单,出口800多斤香菇和1000多斤袖珍菇,通过集约化生产每亩地纯收入5万多元。相邻的“森宝慧源”公司棚室里栽培的灵芝生长迅速,孢子粉经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品……最新统计显示,这个产业园培育的食用菌有花菇、灵芝、茶树菇等10多个品种,实现菌业生产工厂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品牌化、贸易国际化,带动周边村屯1500多位农民就业。

  说到今年有啥新变化,苗玉平夫妇对农业部门为他们免费安装的摄像头赞不绝口。有了这套新设施,公司100个棚室内食用菌生长、温度湿度变化、物品摆放等情况每天24小时一目了然,既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又吸引国外客商放心订货。目前物联网监控系统在重点食用菌、果菜、水稻生产基地推广使用。

  告别了食用菌产业园,记者乘车行进在全长51公里、修整一新的海林—长汀高等级公路上。公路两侧瓜果飘香,采摘园、农家乐小院星罗棋布,大片稻田满目金黄。在农技人员引导下,记者来到新安镇中和村绿色水稻栽培基地,与种田能手路普军交谈。“今年我与辽宁启航集团签订单种450亩绿色水稻,收成后就能按每斤水稻2元钱的价格全部卖出去——比正常价格高三分之一。”路普军说,绿色水稻产量略低,种植技术高,为了解生产过程是否规范,辽宁客商通过设在田间地头的摄像头和物联网远程监控,放养在稻田里的河蟹可以给庄稼提供肥料、消灭害虫、疏松土壤。通过卖高价水稻、河蟹,今年路普军每亩地将增加纯收入400元。

  “今年海林市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调结构、促增收,组织农民栽培食用菌17亿袋、绿色水稻15万亩,调整压缩玉米、大豆等农作物20.3万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并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以果、菜、菌、渔、游为代表的五大特色产业。”海林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各级政府优惠政策指引下,扎根基层乡村的致富能人们各尽其能,使海林市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引领广大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