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龙江大小事
搜 索
[编辑推荐]"瓶盖儿哥"七年收藏上万款瓶盖儿 盘点我省收藏狂人
2016-10-23 18:41:03 来源:东北网综合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3日讯 冰城"瓶盖儿哥"七年收藏上万款瓶盖儿、齐齐哈尔市民28年收藏百件灭火器、80后小伙收藏近百多个兵人、86岁老人20年收藏百块奇石……厉害了我的哥!这些收藏狂人就在我们身边,小编带你走进神奇的收藏世界。

  冰城"瓶盖儿哥"七年收藏上万款瓶盖儿

  在全国数百位资深瓶盖儿藏友组建的“盖帮”里,32岁的冰城小伙儿孙杨凭借丰富的藏品位列“国内三强”。7年来,孙杨搜罗了上万款国内外不同年代的啤酒、饮料瓶盖儿,其中国内啤酒瓶盖4500款,国外瓶盖4000多款,饮料瓶盖2000多款。

  瓶盖儿藏友一般与啤酒颇有渊源,不少是酒友或者酒厂职工,但孙杨加入“盖帮”纯属偶然,他平时滴酒不沾,一喝酒就过敏。2010年秋天,孙杨网购时被一张照片吸引了,几十种花花绿绿的瓶盖儿排列在一起,看着挺漂亮,他跟卖家一聊,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国内顶尖的瓶盖儿收藏者,顺道给他“科普”了不少瓶盖儿知识。

  在收藏圈里,金属材质、四周带有齿状的瓶盖儿俗称“皇冠盖儿”,有流通和非流通之分,上面带喷码的叫流通盖儿,非流通的一般是指未被使用过的“厂盖儿”,不过究竟哪个更有收藏价值,大家一直争论不休。收集瓶盖儿其实挺练眼神儿,方寸之间的细微变化,往往难逃藏友们的“法眼”,孙杨笑着解释,“有的瓶盖儿乍一看长得差不多,但其实仔细端详,不同时期的瓶盖儿颜色、字体、胶垫都不太一样。”

  孙杨告诉记者,他的第一批瓶盖儿“成本”颇高。为了攒盖儿,他从各大超市买了20多种啤酒,自己不喝酒扔了又怕浪费,于是邀请朋友来家里连吃带喝。孙杨经常周末开车去找盖儿。其实这活儿挺考验逻辑推理能力,他认真研究过瓶盖儿最可能出没的地方,翻过香坊的废铁处理厂,去过道外大型废品收购站和拆迁工地。有些地方地图上搜不到,他就跟收废品的人打听。他甚至还跟一位五常藏友去过阿城的一家制瓶公司,俩人戴着手套,拿着小耙子,满头大汗地在瓶盖堆里扒拉了好几个小时收获颇丰。7年来,孙杨去过佳木斯、七台河、大兴安岭、黑河等13个地市,还跑过30多个县,到荒废已久的啤酒厂房里“寻宝”,徒手从排水沟里扒拉出不少稀罕的老盖儿。黑龙江、河北、安徽、江西……如今,孙杨的档案柜里,整整齐齐地摆着19本瓶盖儿专用收藏册,主要按啤酒产地归档,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省份,藏品多达4500多款,仅“哈啤”瓶盖儿就有160多款。

  “可能在别人看来,送几个瓶盖儿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每一个都是厚重的礼物。”孙杨感激地说。


 

  唱片收藏达人:高价收来"缝纫机"竟是留声机"鼻祖"

  65岁的冰城市民衣军收藏老唱片、留声机三十几年,他个人经历和藏品屡见报端,但他最看重和最迫切希望挖掘的,还是那些“老古董”背后的历史。

  上个世纪初的歌剧、钢琴曲、交响乐,二三十年代的“金曲”,七十年代的样板戏……在衣军眼里,他收藏的1.8万张老唱片,每一张都藏着一段时代痕迹。把这些痕迹连在一起,折射的就是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历史。所以,喜爱音乐喜爱收藏的他,更希望通过这笔“特殊财富”讲述出一段段冰城往事。

这张老唱片很特别,图案是直接融入唱片里的。

衣军展示自己收藏的蜡筒和蜡筒留声机。

    衣军收藏的老唱片大小、材质、薄厚都不同。

  “1991年,我出差时顺便到天津古玩市场淘货,在一堆旧物中发现了这个蜡筒留声机,但是当时我和老板都不知道它是何物。我看到上面有‘1884年’字样,又觉得它很像我家的一个老物件——英国产的手摇缝纫机,于是就以60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收藏老唱片和留声机了,所以当回到哈尔滨,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它是由爱迪生发明的最早的留声机,我喜出望外。”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衣军又在网上发现了四个蜡筒,于是,立马花高价收入囊中,仔细研究,那首《1812序曲》就在其中。据介绍,蜡筒留声机兼具播放和收录功能,最早是一次性的,市场化生产时虽然材质改进,但最多也就能播放十几次。衣军收藏的就是市场化时期的蜡筒。

  衣军喜欢通过老唱片研究其背后的历史。他说,黑胶唱片的“雏形”,是在蜡筒诞生四五年后,由德国人埃米尔·贝利纳在1888年发明的,也就是后来大家看到的圆盘形。只是,那时的唱片十分厚重。后来,随着技术的改进,老唱片逐渐从以虫胶材质,演变成了橡胶夹纸,乙烯树脂、塑料等材质,现在市场上看到的黑胶唱片都是用聚氯乙烯做的。唱片大小颜色也不再局限于“大盘、黑色”,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白色、橙色、透明、萤光色的CD大小的胶木唱片都很常见。这些在他的收藏中都有体现。

  “希望我女儿以后,能和我一起把它传承下去,因为这不只是我自己的私藏,更是哈尔滨的音乐财富。”衣军略带期许地说。


  齐齐哈尔市民28年收藏百件灭火器

  齐齐哈尔市民于德海有一特殊爱好———收藏灭火器,这一收藏就是28年。

  于德海1982年退伍后,进入消防部门工作。防火,自然少不了灭火器。从那时起,老于开始和灭火器正式接触。

  老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淘汰的灭火器都被拆卸后扔进炼钢炉里销毁。看着一只只被投入熊熊烈火中的灭火器,老于的心中突然涌出一丝不舍。都毁掉了,以后谁还会记得它们?在那一刻,老于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收藏灭火器。记录下灭火器的发展进程,也给自己留个念想!

  老于的收藏品中有很多“老物件”,其中有一对儿“老寿星”,在老于的记忆中,“寿星”在他参加工作前十几年已经生产出来,年龄已近半个世纪。“寿星”是灭火弹,遇到火情时,把它扔进火中即可灭火。“我把一对儿‘寿星’摆在办公桌上,看着美观,还能时常提醒我注意消防安全。”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于单位里的“寿星”们渐渐消失,只剩下了他办公桌上的这一对儿,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寿星”。

  对老于的这一特殊爱好,大家伙儿刚开始感觉很新鲜,渐渐地也受到感染。“很多朋友看到老式灭火器后,大老远专程给我送过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老于总是乐呵呵地拽着朋友喝一顿庆祝。在老于的收藏经历里,“以旧换新”和“折现”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人家肯给,换也行,买也行。

  28年间,于德海收藏了3代近百件灭火器,其中包括二氧化碳、干粉、1211液体和四氯化碳等种类,海豚、喷泉、鲨鱼、瀑布和铁扇等品牌,其中的一些品牌在现在的市场中早已不复存在。这些灭火器形状各异,容量从0. 5公斤到100公斤不等。“最近我正在找一种2公斤容量的灭火器,把手上刻着龙凤,这只灭火器我惦记了好多年。”

  即将退休,老于有着自己的打算:“我想开家消防器材商店,这样我又能跟‘老朋友们’在一起啦!”老于还准备申请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如果能批准我的申请,我将是齐市消防器材收藏第一人!”说到这里,老于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80后收藏者:兵人也疯狂

  江添,家住齐齐哈尔,80后的他刚刚结婚不久。在他的生活中,有近百个不能说话但浑身会动的朋友,这就是12寸可动人偶,俗称兵人。

  据悉,兵人起源于1962年,是一种人偶玩具。最初以美国历史人物和美国大兵为题材,以1:6的比例(12寸,大约30厘米)进行生产。兵人全身关节可自由活动,面部表情生动,都是按真实人物制作,给人以逼真的视觉效果。如今,兵人的种类繁多,有世界各国的军人、警察、国家元首、电影人物、卡通人物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玩家们更是如获至宝,疯狂收集。在“兵人”模型圈子里,无论是线上论坛还是线下活动,江添称自己都算不上骨灰级玩家,就只是单纯地喜欢。

  江添迷恋收藏兵人,是因为他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动画专业。当时,他的大学老师大多会影视、动画制作,并且在很多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采用了动画制作方法,为了避免演员拍摄危险动作存在安全隐患,很多镜头都采用兵人作为替身。所以,他有几位大学老师收藏兵人,在耳濡目染之下,江添也爱上了兵人收藏。从2013年至今,三年的时间内,江添已经收藏了60多个各式各样的兵人。在江添看来,收藏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游戏,“烧钱”并不代表自己土豪,而是为了完成童年时留下的梦想。

  江添说,他所收藏的兵人,主要以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的经典人物为主,之所以这些角色占据了他兵人收藏的半壁江山,是源于儿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从小到大,我就爱看《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在外国人的心中,蜘蛛侠、美国大兵是他们心中的英雄,而在我心中,孙悟空、关羽才是真正的英雄。”

  另外,在江添所收藏的兵人中,二战主题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巴顿、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江添经常把这些二战时期的巨头人物凑到一起,摆上一张圆桌,让各位巨头纷纷落座,雅尔塔会议召开了,而主持人则是“非二战时期选手”——江添。在这里,江添找到了很大乐趣。更富有乐趣的是,江添还经常让角色们反串出演,“我经常让猪八戒手持卡宾枪,让孙悟空提着XO的酒瓶,在搞怪中寻找乐趣。”江添说。

  在兵人中,江添最珍惜的是价值3000元的关羽兵人。不仅因为这是他所收藏的价格最高的兵人,也是做工最精细的,发行量比较小。当时,他在兵人论坛中,联系到了上海的卖家,由于怕交易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只能见面交易。江添联系到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帮忙去买,一个月后,关羽兵人才到自己的手中。江添介绍说,大多都是男生玩兵人,因此,兵人被称为男人的芭比娃娃。做工的精细程度、发行量大小都决定了兵人的价格。目前比较难买的有卓别林、ht教父、inf l ames关羽等。

  “每个兵人价格不菲,投入这么大会有回报吗?”江添笑着回答说,兵人收藏如同玩股票一样,一个兵人要发售前,首先要缴纳200多元的预订款,然后根据这款兵人的出货量多少,每个关节能动性的好坏等多个因素,决定这款兵人日后的价格,如果一款兵人制作的非常完美且出货量非常少,那就属于极品兵人,只要买到手,只赚不赔。有时候,江添会把一些兵人拿到专业的网络平台上出售,“以玩养玩”,体会其中乐趣。


  加格达奇市民30年收藏3000多件老物品 见证林区发展史

  刘少玉今年56岁,是加格达奇铁路职工,从小就喜欢收藏“老物件”。他的父亲曾经是开发大兴安岭的“老林业”,留下了结婚证、喝水杯、粮票、商标、饭盒、暖水瓶、红袖标等林区开发建设各个时期的物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寻宝之路遍布了整个加格达奇。“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体会。”刘绍玉感叹,幸好家人和朋友理解他。30多年收藏“老物件”坚持不懈,使他渐渐有了名气,经常有许多人将自己家的“老物件”无偿送到他家。

  刘少玉家的展厅有600平方米,陈列着他30多年来收藏老物件,有服装、木雕、钟表、木工工具、铁路工具、林业生产用具等,其中有些老物件最早产于民国时期,最晚的产于20世纪80年代。不少老物件已经失传,如木工画线墨盒、种庄稼的犁杖、送饭用的食盒等。

  刘少玉介绍他的“老物件。”闫捍江 摄

  展厅内还挂着老式的笨重带毛棉大衣和棉帽子,刘少玉说,这样的棉大衣、棉帽子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通过这个“老物件”,就可以想象当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现在这已成为见证历史的纪念品。“因为有了当年战严寒、斗冰雪的大兴安岭精神,林区才能有今天的发展,收藏‘老物件’的目的就是要把林区的文化传承下去。”为此,刘绍玉表示将建成一个林区传统文化博物馆,在今年五一期间对外开放。


  哈市86岁陈成发20年收藏百块奇石 想卖掉“宝贝”捐助贫困孩子

  “这块像猴子,这块像小鸡,这块你看像啥?”哈市86岁的陈成发一边摆弄石头一边给记者讲述它们的来历和奇特之处……

  100多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是陈成发20年来在全国各地捡来的。石头,已是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年龄增长,最近他突发奇想,准备将这些石头卖掉,用换来的钱款捐助贫困孩子上学。

  据陈成发老人介绍,他年轻时是一位大学教授,退休后和老伴全国各地旅游。一次他游玩时突然发现一块石头非常像猴子,就是这块石头,激起了他收藏奇石的兴趣。2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陈成发发现好玩的石头就往家捡,还给石头编号分类:十二生肖系列、伟人系列、鸟类系列等,再给石头加工一个底座,端正地摆放在桌面上。近日,记者在陈成发老人家中看到,石头最大有拳头大小,最小块的仅指肚大小。

  陈成发说,2014年,他和老伴曾拿出300元和价值500多元的新衣服参加本报组织的对接贫困孩子捐款活动,近期他想将石头卖掉,再对接一个贫困孩子,用换来的钱供养其上学读书。

  (资料来源:东北网、生活报、黑龙江晨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