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用生命服务人民用一生诠释忠诚 追记同江市委原常委高庆国同志
2016-10-24 06:10:21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明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4日讯(记者 王明菲)自古三江大地,英雄辈出,烽火年代,有冷云、冯仲云带领志士抗击日寇;如今,党的好儿子高庆国,扎根黑土,兢兢业业,为百姓用尽最后一滴心血英年早逝,而他的事迹永远留在人们心间,成为一座丰碑。

  1967年9月,高庆国出生在桦南县金沙乡治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民办教师,母亲是生产队社员,兄弟三人中他排行老大。1990年,高庆国从黑龙江商学院毕业,成为桦南县人事局的一名科员。1999年10月,32岁的高庆国出任桦南县幸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高庆国上任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乡15个村外加一个农场,对各村的自然情况、人口分布、农民收入了如指掌。位于桦南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五道沟村地处半山区,每年雨季,雨水冲积下来的淤泥常常阻塞山下的道路。为了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他亲自代领干部群众一起在山上种植果树,运员农民退耕还林,改变种植结构后,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农民也增加了经济效益。时任乡党委书记的杨贵江对他的评价是“善于学习,做事认真,群众观念强,是个当领导的好料。”

  2002年2月,高庆国作为富锦市政府副市长主抓农业农村工作,从此全市乡镇村屯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个乡镇,他从不通知当地领导,而是直接跑到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的所愿所盼。一次调研过程中,他了解到农民饮用的都是浅井水,因水质不卫生、矿物质超标而影响了身体健康,便立即着手推动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广大农民就吃上了自来水。一位村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这个高副市长别看年轻,还真体谅咱老百姓的难处!”除了开会,高庆国几乎每天都下乡。从春耕开始,每天清晨四点多农民下地的时候,高庆国也蹲在了田间地头,跟农民一起交流种植知识。

  看到农民急需先进实用的农技知识,高庆国大力倡导实施“农民带农民”计划,整合7所学校的资源,创建了全省首所农民自己的学校——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举办800多期培训班,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他主持开展“百人百村千户”工程,组织市镇两级100名农技人员,进驻100个村屯,联系1000户农民,每人每年进村指导100天,广泛普及科技知识,进行农技指导。这一做法既促进了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又培养出一大批农民科技示范户。他还积极运作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生动局面。

  高庆国2009年10月被任命为同江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2013年8月,一场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同江。市委一声令下,成立防汛指挥部。作为常务副市长,高庆国承担街津口莲花河左回水堤这一最危险堤段的抢险任务,并负责沿线所有村屯人员转移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莲花河左回水堤是防护同江的最后一道屏障,这里一旦决口,罩在同江市头顶的“悬河”就会倾泻而下,连周边农场也会汪洋一片。

  肆虐的洪水在不断上涨,冲刷着岌岌可危的堤坝。高庆国每天都坚持巡堤查险,即便夜间大家都休息了,他还一手拿着手电筒看水位,一手拿着竹竿查险情。8月20日凌晨4点,回水堤出现一处15公分的管涌,高庆国立即组织抢险突击队扛沙袋、打围井,实施碎石压重,有效控制了管涌的扩散,及时消除了溃堤的危险。8月23日,民政物资配送小组为前线指挥部提供给养的车辆在卫国村被洪水拦住。危急时刻,高庆国与一名乡干部划着橡皮船火速赶到。因为船只无法靠到给养车近处,高庆国脱下救生衣给划船的乡干部穿上,说这里水深、浪大太危险,让他负责划船,然后自己跳入齐腰深的江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蹚到给养车前亲自扛物资。一位民政干部劝他:“领导,你指挥就行,搬运的活儿我们干。”高庆国却说:“这都啥时候了,洪水不等人啊!”从7月25日至8月29日,在抗洪最紧张的阶段,高庆国连续30多天日夜坚守在堤坝上,经常是刚送上来的饭还没吃上一口,就又投入到抢险工作中。

  同江人世代生长在江边,大多不怕水,经常是前脚转移了,后脚又悄悄溜回村里。因为不点灯不照亮,夜里极难被发现,所以人员转移的压力和难度非常大。从8月17日到沿江乡镇部署人员撤离开始,高庆国就带领工作人员逐村逐户逐人地查找,并要求留守干部死看死守,不丢一户,不落一人。清河镇党委书记张鹏飞的笔记本里至今还保留着高庆国当年的指示:“群众晚上撤离,若白天回来要限时,白天不回来的,留守干部帮忙喂养家畜;群众晚上不能在家过夜,白天进去几个人,晚上要撤出几个人;配备足够车辆待命,以供留守人员撤离;路口设岗,进出的人要记清楚;无论出现任何情况,都不允许干部与群众发生冲突。”张鹏飞说,当时听了高副市长如此周到细致的安排,非常钦佩。还有一个细节让他更加感动:8月26日凌晨3点多,他还接到高庆国的电话,询问人员的撤离情况。撂下电话,高庆国还是有些不放心,带着司机又赶到现场巡查村民的转移情况。下车后他对司机说:“你把车掉过头来,别下车!一旦溃堤,你赶紧先走,千万别管我!”

  洪峰到来的前夕,女儿距高考报志愿结束只剩三天,妻子打电话催他回家商量,可高庆国却跟妻子喊:“孩子报志愿算个啥,同江有20万人哪!”

  洪峰过后,市里对转移出来的3663户12 247人实行过渡性安置,设了7个灾民安置点,灾民的衣食住行包括卫生防疫,高庆国都一一挂在心上。同时,他还要做好6730名抗洪官兵的后勤保障工作。省武警总队领导激动地说:“抗洪走了这么多地方,同江的保障是最好的。”抗洪那段时间,高庆国瘦了20多斤。同志们纷纷劝他休息休息,调养一下身体。可高庆国却说:“受了这么大的灾,要干的事太多了。”在这期间,母亲病危,他也只能晚上抽点儿时间回富锦的二弟家探望一下,白天返回同江继续尽职于千头万绪的安置工作。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2013年年末,高庆国在一次体检中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曾推断其生命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尽管如此,他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继续坚持工作。他说:“我是党的人,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对得起党交给我的工作。” 2014年年初,鉴于高庆国一贯的出色表现,组织上曾酝酿他到另一个县担任主要领导。在征求本人意见时,高庆国考虑到事业发展和身体因素而主动放弃了。同年10月,他又向组织提出辞去同江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职务,选择退长当员,不提任何条件。同江市委坚持保留其常委职务,负责宣传思想工作。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高庆国更加珍惜为党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2014年2月,中俄同江铁路大桥筹备开工奠基仪式,高庆国从北京复诊一回来,就负责后方协调工作,带领有关部门制定各项应急预案,确保了奠基仪式的顺利举办。即便在北京治病脱不开身,他也委托同江市委宣传部到其包扶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指导工作,推动整改任务完成。他还多次拖着病弱之躯到包扶联系点乐业村实地调研,帮助该村列入“兴边富民”工程,为村子修建改造路边沟、安装路灯。如今,994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30公里长的路边沟整齐划一,190盏路灯正等待安装,可高庆国却再也等不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了。

  进入2016年,高庆国的身体每况愈下。1月22日至23日是同江市召开两会的日子,会前,正在北京治疗的高庆国身体已十分虚弱,但他仍坚持把会议报告征求意见的电子稿要来,在病床上认真研读,并不顾家人劝阻,坚持返回同江,强忍病痛参加了会议。他说:“两会是同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可能是我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议了,我要为我的政治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分组讨论时,考虑到他的身体因素,本来不想安排他发言,但他不仅发了言,还足足讲了40多分钟,既讲两届市委、市政府发展思路的一脉相承,又谈自己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参加讨论的同志感慨道:“他的身体都这样了,还讲这么长时间,真的是不要命了。” 2016年5月4日,高庆国住进佳木斯市肿瘤结核医院,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弥留之际,他坦然面对死亡,对探望他的同事绝少谈及自己的病情,而更多牵挂的是八岔乡赫哲新村建设,牵挂的是少数民族脱贫奔小康,牵挂的是同江铁路大桥工程的进展,他对同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2016年5月30日19时,高庆国永别了他追求终生的党的事业,永别了他牵挂惦念的同江20万干部群众,永别了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和正在读大三的女儿。临终前,他跟妻子和女儿交代后事:“丧事一切从简,不通知任何人,走时不给大家添麻烦,骨灰不留存,撒进松花江。”

  高庆国人虽已故去,但他的事迹留在了三江大地,他的优秀共产党员情怀将永被铭记。

责任编辑:彭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