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升级深度挖潜创新培育
佳木斯踏实苦写“三篇大文章”
黑龙江日报10月30日讯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佳木斯重笔写实“三篇大文章”,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找准发力点,激发全面振兴新动能。
“老字号”改造升级生发新芽
34年,对于省内唯一一家玻璃深加工企业黑龙江佳星玻璃有限公司来说是一部成长史。而在前不久,这个企业LOW-E玻璃生产线投产启动,老牌企业踏准了时代节奏,成为佳木斯“老字号”转型升级、生发活力的鲜活样本。在生产车间,一块块巨大玻璃在自动生产线上缓缓移动至末端被一个巨大的长满吸盘的“机械手”稳稳地“抓”起,再整齐地摆放到成品区。不久的将来这些采用最先进的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玻璃及钢化、中空、夹层玻璃将被运往全国各地,应用于建筑、飞机、船舶、汽车、仪器等多领域。如此“神奇”的改造升级,在老员工眼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在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之下,在企业以建设东北乃至远东区域的高档玻璃制品产业化基地的理念之下,让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佳木斯市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佳星玻璃资产划转协议”、“委托管理协议”,进一步促进了战略合作项目落地。同时双方共同商讨了在佳木斯市建设玻璃器皿、高档节能玻璃、现代光伏温室农业、光伏发电、新型房屋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的相关事宜。佳星玻璃综合技改项目,总投资2.8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该项目不仅有效填补了我省低辐射镀膜玻璃领域环保节能产品的市场空白,更对佳木斯市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传统产业活力的有力实践。
佳木斯在“老字号”做大做强方面打出了市场牌、改革牌和创新牌,让老树生发新芽。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防爆电机、起重及冶金电机、局部扇风机、屏蔽电机的创始厂和主导厂。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特种防爆电机生产基地,利用防爆电机技术国内领先的优势,采用稀土等新材料,生产节能型特种电机,重点发展永磁防爆电机、核用电机及核用屏蔽电泵、高压系列电机、机电一体化的变频电机、风力电机等。领先技术获国家专利17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推动主要农机产品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充分发挥农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投入,加大力度研制开发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借助科技创新,“老字号”改造升级大步迈向高端,为重新崛起正在蓄力。
“原字号”深度挖潜振翅起飞
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开仓收粮近一个月,厂区门前一辆辆载粮大货车排成了队。厂区内堆起金山的筒仓输出的是“原字号”,而这里就是用“农民订单——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研发”的新产业模式激活“原字号”潜力,将一粒水稻“吃干榨净”。
精米生产车间轰鸣的机器正在将稻壳源源不断卷入滚筒送往锅炉车间,它们将被转化为热能用来发电。稻壳发电“变废为宝”并非终点,以水稻为链的优势产业在这里得到再延伸。稻壳燃烧后产生稻壳灰,经过企业技术研发,他们在稻壳灰中提取到白炭黑和活性炭两种物质,分别延展了两个深度分支。目前,益海粮油公司已经与全球知名固特异轮胎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的基石就是高精度白炭黑。
“原字号”深度挖潜,抓住“头”的基础和优势,佳木斯着力在补齐“尾”的产业化短板上下功夫。
补齐粮食精深加工短板。以产业化思路抓农业,着力推进工商资本与农业对接,加快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和项目,延伸农业服务链条和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已引进泉林、益海嘉里、厦门象屿、北大仓、大连金玛、珍宝岛药业、百威英博、维维等68家龙头企业,累计投入农业及产业加工项目资金54.8亿元。
补齐非粮农业经济短板。以乳品、肉类、菌类、山特产品等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发展非粮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生成建设一批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牧产业化项目,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打造以黑木耳、蘑菇为主的林菌产业链,推动“一猪两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和出口外销基地。引进了总投资51亿元的双兆猪业300万头生猪项目,实现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加速粮食转化,带动农民增收。
补齐市场营销短板。从破解农产品种强销弱入手,着力整合优质绿色农产品资源,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品牌建设。成立了佳木斯优质农产品协会,重点打造了“佳木斯大米”地理标志品牌,在沈阳建立了佳木斯大米及绿色特色农产品销售旗舰店和70余家连锁店。积极筹建佳木斯大米集团,争取注册佳木斯大豆地理标志。“互联网+农业”让农产品搭上网络快车,已有近40家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淘宝、京东商城等10余个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佳天国际“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已有59家农业企业实现对接,“生态佳木斯”电商平台注册会员人数突破8万人。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将互联网技术延伸到产、加、销各环节,建设“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102处,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越走路越宽。
“新字号”创新硕果满枝
在黑龙江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生活用卫生纸、学生用的田字格、餐盘、纸盒、黄腐酸肥料……这些产品都来自于秸秆。2012年的黑龙江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地佳木斯,“泉林模式”使秸秆由“废物”变成了“宝物”。在这个模式中,秸秆被用来制浆造纸,产生的剩余物被用来生产黄腐酸肥料,肥料又被用于农业种植回归土壤,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又生成大量秸秆,实现了全营养科学合理归田。企业在周边设置了秸秆收储点后,大大减少了焚烧秸秆的现象,形成了环保无污染的产业链条。
今年,佳木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在特种电机、新型农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加大项目谋划和争取力度,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相继引进建设了万达城市广场、佳天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天润国际农机具博览中心、桦南招远皮革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商贸中心、专业大市场和物流园区项目,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汤原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景区建设,加之同江三江口旅游景区、街津口赫哲族旅游度假区按照4A级景区标准的升级改造,星火朝鲜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标志景区越发鲜明。同时,推进24个项目被纳入龙江丝路带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