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以“工匠精神”写好党报“主流观点”——记《黑龙江日报》全媒体新闻评论中心主任徐明辉
2016-11-08 10:32: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1月8日讯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新闻评论中心主任徐明辉受邀在一个通讯员培训班上讲评论写作,开场白之后,她与学员这样问答:“说到评论员,你们头脑中浮现出的人物形象是谁?”“白岩松!杨禹!”“没错,男性更擅长理性思考,更适合这一岗位。但一个好的评论员,不仅要有理性的力度,也要有感情的温度;不仅要有肝胆,更要有心肠。做评论,比缜密逻辑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比滔滔文辞更重要的是责任担当。”

  在报纸上,评论文章都用楷体,以示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区别,从事新闻的人都深知,“楷体文”不好写,世间的大道理就那么多,要让读者认可,需要评论员具备技高一筹的见识度和思维能力。

  徐明辉在党报评论员、写“楷体文”的岗位一干就是9年,在相对理性的“他思维”与比较感性的“她思维”之间,扬长避短、兼容并包,勇担职责,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履行着党报新闻人的使命。

  评论员,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更需要平时有知识积淀,当通才、当杂家,才能应对随时可能派来的写作任务,迅速找到思路和灵感。徐明辉以治学精神对待评论工作,她很欣赏任继愈的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就是说,写评论如同做学问一样,很苦,要有下地狱一般的决心,但其中自有一番乐趣,靠的是毅力和情怀。不惑之年的她一直坚持学习,除了广泛涉猎文史哲知识之外,还对曾经陌生的经济学进行钻研,知识积累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为了做好本职工作。

  评论怎样推动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演进,提升影响力?最关键的是树立“效果意识”,要把话讲入人们的耳里,把理说到人们的心里。去年,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汇点,徐明辉担纲撰写“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的述评,她力求在阐释理念和写作手法上创新,经过半个月的潜心研究,三易其稿,终于,万余字的《爬坡过坎破茧而出》述评成型。此文有点有面,有深度有高度,文采斐然,条理清晰,展示了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开创了述评写作的先河。刊发后得到读者的赞誉,一度成为很多网站的头条,达到了预期传播效果。之后,这种写作题材成为《黑龙江日报》的重要表达手法,仅今年3~4月就推出了《2016,龙江春来早》《西通欧洲东出海》万字重磅述评。

  今年是黑龙江省发展进程中关键的一年,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党报评论的任务十分艰巨。徐明辉和她的团队一同撰写了三组系列评论,共计40篇。正因为评论员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全局,才能出色完成写作任务。评论时效性强,都是“急活”,耽搁不得。3月份,徐明辉从北京采访完“两会”归来就开始写系列评论,甚至在重感冒发烧38度时还坚持写作,病痛时就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缓解之后起身再写,终于如期交稿。多年来,她很少休过完整的双休日,开夜车更是家常便饭。她说,写评论要“为求一字新,奈得半宵寒”,评论的“苦活儿”,只有把它当成战壕和归依的人才能在苦中品味甘甜。

  这份新闻人的工匠精神来自心底对职业的热爱。她做了个形象的类比:古时的工匠在制造城墙时要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墙砖上,让人们检验质量;党报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每一篇新闻上,也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经得住读者和时间的检验。“虽然传统的平台、介质或许会式微,但我们赖以生存的新闻制造没有消亡,媒体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职业还有担当。”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第十七届记者节——讲述记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