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兴安岭
搜 索
扎根兴安育种薯颗颗长成“金疙瘩” 记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11-16 14:50:3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闫紫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1月16日讯 自从2015年我国提出把马铃薯作为主粮,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一直以蔬菜地位出现的土豆,如今要跟水稻、小麦、玉米一样升级为“主食”了。土豆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都想在土豆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的转变中获得一桶金,土豆俨然成了人人都想捧一下的“金疙瘩”。而陪伴土豆种植生产二十余年的吴凌娟知道,要想产出“金疙瘩”,科学技术是前提。

  10月的大兴安岭已是雨雪相伴。和吴凌娟的约访,并不顺利,听说要采写以她为带头人的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马铃薯创新研究室,吴凌娟显得有些为难:“我们太忙了,很多的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和脱毒基础苗繁育工作还没完成,团队的成员每天都在加紧推进马铃薯脱毒等方面研究进度,能否把采访时间缩得短一些。”

  据有关研究显示,和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相比,土豆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外,还有三大主粮所没有的胡萝卜素,而且土豆全粉储藏时间更长,营养成分可达到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但土豆的种植却不像大多数主粮作物那么简单,因为在栽培过程中,土豆易感染多种病毒,产生卷叶、花叶、束顶矮化等复杂症状。由于土豆是无性繁殖作物,体内的病毒可以逐代积累,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40%~70%,严重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如何让种薯脱毒,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质量,正是吴凌娟的马铃薯创新研究室团队需要攻克的难题。“我们要经过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措施,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后,获得的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让种薯恢复生命活力,成为高产、高品质的种子,力争让每一个种下去的薯种长出一串串的‘金疙瘩’”,吴凌娟介绍说。

  研究室团队现有成员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研究员6名,硕士研究生2名,在读博士1人。在吴凌娟眼中,9名成员亲如一家又各富才华。团队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任务;国家、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繁种及生产试验;本区域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技术体系的完善;马铃薯种薯质量的检测;负责本地区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等任务。研究室还成为多家种薯生产企业的技术支撑单位,研究的“马铃薯机械大垄高产栽培技术”和繁育的优良脱毒种薯也在大兴安岭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使本区域的马铃薯单产水平提高10%以上。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室已对马铃薯茎尖脱毒、组培快繁和病毒检测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完善,并建立了大兴安岭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尤其是在脱毒苗工厂化循环切繁技术、脱毒微型薯工厂化高效繁育技术和原原种的网棚起垄生产技术等方面,研究技术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整个大兴安岭地区脱毒种薯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五年累计生产脱毒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生产量为1500万公斤,累计实现产值8790万元,按脱毒种薯平均增产30%计算,应用该技术繁育的脱毒种薯共增收马铃薯5.1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5.1亿元。

责任编辑: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