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文明之花劲飞扬干劲倍增奔小康 通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2017-09-26 08:23:4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肖 刘柏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9月26日讯 金秋九月、通河乡村,遍地金黄、稻菽飘香,花团锦簇、绿树成行,街路整洁、宁静安详,欢声笑语、歌声悠扬。

  近年来,通河县通过街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筑牢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通过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倡导和弘扬传统美德,农民的道德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实施农村文化繁荣工程,丰富了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了精气神。

  如今,走进通河县的大小乡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数不胜数。

  筑基

  记者走进位于哈肇公路与通河县铧子山景区旅游路交汇处的通河县富林乡长兴村。今年5月,最多人一起插秧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现场就在这个村。

  桦树村的“仁”“孝”牌。

  在长兴村村部前,是一个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去年以来,长兴村对该广场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香化,美化,安装体育器材10套,设有舞台、灯光球场、休闲长廊、文化墙等。在这个大型广场里,村民可开展文艺演出、篮球、秧歌、广场舞等各类活动,深受他们的喜欢。

  穿行在长兴村内,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墙上是关于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手绘图画,还有绿地里的农民插秧铜像雕塑,以及穿过村子哗哗流水的河渠,让人看了是那么的和谐与安宁。

  离开长兴村向北约十分钟车程,便达到富林乡的林胜村。去年以来,林胜村大力发展大果榛子产业这一林下经济,面积已经达到2500亩,5年进入盛果期后,将实现经济收入1700万元左右,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榛果村。

  林胜村也是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村,实现了道路硬化100%,边沟建设100%,栅栏安装100%,砖瓦化率100%,并实现亮化绿化全覆盖。

  凤山镇青山村村落一景。

  经济发展带动了精神文明快速发展。近年来,林胜村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创建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通河镇桦树村村训石。

  与长兴村一样,林胜村也有个巨大的文化广场。该广场占地3500平方米,建设了文化体育设施,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在广场四周,还安装了各种宣传展示板,产业发展介绍、林胜村史、星级文明户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笑脸墙等等。同时建起了村训石刻小品,把价值观内容通过村训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如今,在通河县还有很多村像长兴和林胜两个村一样,村庄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较以往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可以塑造人。近年来,通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从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着手。该县根据县区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优势,确定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绿色贯穿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该县非常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先后聘请国内一流的专业团队,编制出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试点村规划》等重点建设规划,用规划统领建设,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在规划中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地域特色。如针对休闲旅游型村庄,重点在创新设计、提升品位、提高服务等方面规划;对融入城区型村庄,着重在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提升;对产业带动型村庄,着力在产业技术知识培训和院内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下功夫;对传统型农业村庄,主要对农具摆放、柴草推放,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对人口少、庭院较大、生活不富裕的农户,把创建活动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既美化庭院,又增加农户收入,一举多得,激发农民们的内生动力。

  在规划的引领下,近年来,通河县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通河县共硬化农村道路总里程580公里,村内道路硬化80个村屯、309公里,村道路加宽12598米,村边沟硬化25606米,安装防腐木栅栏37901米;完成村镇绿化347万平方米,绿化村屯130个,栽植各种树木600余万棵,绿篱870余万株;亮化村屯3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821盏,中心乡镇给排水改造48353米,建排水明沟227.8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2个自然屯,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改厕3838户,改造泥草房6310户、44.76万平方米;实施全民健身工程140个,建设篮球场50余块、乒乓球场16块。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河县还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四改二建一保”工作。通过改厕、改水、改路、改垃圾堆放,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拆危建新,改善农民住房质量;通过建设村民文化广场,完善文化服务设施;通过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全县集中处理”的农村保洁机制,建设覆盖城乡的环境卫生服务体系。

  环境的洁净之美,带来了农村的和谐之美。优美的环境必然促进农民群众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素质的养成。如今,随地倾倒垃圾、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已基本得到了杜绝。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