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优化救助工作格局不断抬高"底线" 救助站内感受"别样温情"
2017-10-02 07:18: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一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一个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五年来,我省不断抬高“底线”,全力优化救助工作格局,深入推行“1+4”工作机制,恪守“2431”应急救助标准,树立起了良好的救助管理形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每一位救助对象在危急时刻送去了新的希望;日臻完善的民生救助体系,让每一位受助者在绝境中拥有了一根可以触及的“救命稻草”。

   暖心救助上下联动彰显时效

  救助患癌老人千里返乡,这一发生在我省的事件温暖人心。2017年2月,市民发现一位肝癌晚期的流浪乞讨老人栖身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一胡同里。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及时到来,让饱受疾病折磨的老人燃起了希望,他说:“我早年闯关东来到黑龙江,这些年没成家,无儿无女,临了就是想回老家看一眼。这些年也不是没想过回去,可是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敢想。”说起这些,老人几次落泪。最终,老人在政府、救助站和公安局的联合救助下,由救助站驾车安全送回千里之外的山东菏泽市救助站,圆了落叶归根的最后心愿。

  目前,我省由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广覆盖、网格化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日臻成熟。以哈尔滨市为例,五年来充分发挥社区救助联系点基础网格作用,先后在8个区建立起697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区联系点,落实属地救助管理责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同时深入贯彻执行绿色通道、铁路换票、定点救治、疏导矫治四大机制。

  我省救助工作不仅注重省内联动,同时积极与省外进行沟通协调。2017年5月,全省救助管理系统共出动101名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分三批将30名在北京长期滞留的黑龙江籍流浪精神病人全部安全接回。参与救助的工作人员说:“为妥善安置好这批‘特殊的亲人’,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为15人成功找到亲属,其余人分别由当地政府、单位、省安置中心、救助机构负责安置照料。确保让每位救助对象都能享受到居有所、食无忧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我们的责任。”

   爱心救助多元途径加强力度

  哈尔滨救助站门口,一对年逾古稀的流浪夫妇手里紧紧攥着回家的火车票。救助管理站的李健告诉记者,这对无儿无女、身无分文的老人是6月20日被工作人员救助回来的,老太太患有重度精神病。在联系到他们在齐齐哈尔的亲人后,工作人员帮他们定了回家的车票。

  老人临走时依依不舍,“如果没被救助站的好心人发现,我们老两口的命怕是早没了。在这里好吃好喝,临走工作人员怕我们路上饿,还给我们带了充足的食物,真暖心。”说着老人用衣袖擦了擦激动的泪水。

  近年来,我省救助工作本着“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早救治、早保护、早处置”的原则,主动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延长主动救助、巡回救助时间,开展拉网式排查。街面救助工作人员更是以身作则,在腊月数九寒天里,深入到流浪人员可能蜗居的场所,在救助过程中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痕迹化管理,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不因冻、饿、病等情况发生意外。

  目前我省13个市(地)已全部开展街面联合巡回救助,11个市出台了救助管理工作协同机制建设文件;8个市(地)成立了政府牵头的议事协调机制。其中,哈尔滨市年均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00余人次。

  尽心救助提升水平体现尊重

  “早餐吃了小米粥,午餐吃的茄子豆角炖肉,晚餐吃了豆腐汤、番茄炒蛋。”62岁的殷福贵女士竹筒倒豆子般的向记者列出救助站一天的菜单,看得出老人对伙食很满意。令她满意的还不止这些,干净的房间、洗漱用品,丰富的娱乐方式,让老人不停地感谢政府、感谢救助站。

  谈及五年来的变化,哈尔滨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张岩峰如数家珍,“国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让这项兜底工程资金充裕,不仅让我们有能力为受助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起居环境,还能让其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站里还特别配置了卫生所,可以为受助者简单处理皮外伤感染、烧伤等意外突发情况。”在哈尔滨救助站,工作人员同时照顾考虑少数民族受助者的饮食习惯,并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者提供喂饭、洗澡、洗衣、理发等亲情关怀服务,努力为受助者们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在张岩峰看来,五年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流浪儿童数量锐减。“这得益于从去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关爱儿童成长,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工作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对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排查摸底,进行精准扶贫。”

  我省救助站于2012年、2013年,先后会同综治、公安等10余部门开展了“接送流浪儿童回家”、“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基本实现了街头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工作目标。在日常救助工作中,发挥社区救助联系点基础网格作用,重点排查社区中有流浪乞讨倾向的留守儿童等困境未成年人,尽最大努力做好全面预防工作。

责任编辑:王艳

【专题】十九大时光

【专题】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