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同江八岔村乡村振兴步履坚实
2018-05-23 07:38: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斌 孙佳薇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在黑龙江上捕鱼的八岔村民。

  黑龙江日报5月23日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地区的发展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两年时光,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记者第四次走进这座晕染着赫哲民俗之美的小村庄时,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早已熟悉的静态之美,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背后,是愈发浓郁“蒸腾”的动感气息。砥砺奋进,步履坚实。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用实干书写的“乡村振兴”答卷落笔有力,“船儿满江鱼满仓”的美好画面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奋进的力量绵延不绝。

  如珠嵌碧野的八岔村落,正演绎着“小康生活进渔家”的时代变迁。赫哲人,在奔向小康的幸福路上唱响“新渔歌”。

  变迁:从下江捕鱼到新的选择

  从八岔村到捕鱼的滩点,大约有10公里水路。9日午后,迎着黑龙江江面上强硬的大风,坐上八岔村村主任王洋的船,记者一行于下午抵达滩点。滩点上集中了七八条船,附近盖有一些“窝棚”,是渔民临时生活的地方。黑龙江水轻轻拍打着岸边,这里的一切静谧如画。夕阳西下,在落日的余晖中,勤劳的赫哲人正在黑龙江上捕鱼收网。

  爬山卧雪,逐水而居,赫哲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对他们来说,下江捕鱼是世代传承下来的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艰辛中带着豪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定居的生活开始让赫哲人有了新的选择。赫哲族经历了从几近消亡到定居渔猎、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目前多产业并举发展的历史性变迁。八岔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就是最好的佐证。

  从捕鱼滩点到八岔村,画面似乎在历史中穿越。独立而安静的新区里,一幢幢二层小楼掩映在婆娑树影里。

  变化,显而易见。当地村干部对记者说,现在打鱼成了副业。这几天,在海珠工艺品合作社里,和合作社负责人王海珠学习鱼皮画的人明显少了。王海珠对记者说,“大家现在忙,都种地去了。”

  记者采访王洋时,他显得风尘仆仆。小伙子说,他刚从桦川县买完种子、农药。“今年,要领着大伙儿大干一场,好好发展特色种植业。”王洋说,今年打算依托寒地黑土优势种植芸豆、山药等,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赫哲人有了自己的绿色食品品牌,注册了‘赫乡田源’农产品地理标识,去年发展芸豆、绿色大豆、高粱等订单种植1.7万亩。”八岔乡党委书记高学智兴奋地说,他们现在主打生态优势牌,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依托寒地黑土优势,新组建了千万元规模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促进土地流转7000亩,带动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种植芸豆、绿色大豆、高粱7500余亩,并对4500亩村机动地进行了收入分配调整,带动了赫哲群众人均年增收1400元左右。

  致富:多业并举,赫哲群众增收门路更宽了

  随着天气的转暖,天赐湖边的赫家鱻特色餐厅开始招聘厨师了。王洋说,这预示着八岔村的旅游旺季要到来了。王海珠除了经营鱼皮画,开始经销鱼毛,并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她相信随着游客的到来,她的产品销路肯定没问题。

  一业举,百业兴。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这里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兴旺红火。尤明芬和丈夫去年开起了家庭旅馆,旅游旺季时,一个月的收入有八九千元。

  走进尤大姐的家庭旅馆,看到小院里建有凉亭,房内宽敞整洁明亮,床头上的鱼皮灯、被罩上的赫哲图案刺绣显示着尤大姐在经营理念方面的用心。她说,自从开了家庭旅馆,不仅收入有了增长,更让自己开心的是,结识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游客。

  怎样打好民族优势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八岔人在这方面细思量,颇下了一番功夫。他们依托赫哲民俗个性化优势,投资1400余万元建设天赐湖公园、赫哲族渔猎文化馆、伊玛堪传习所等一批旅游景观项目;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赫哲部落鱼锅宴、赫家鱻特色餐厅和34个赫哲家庭旅馆。精心设计了“赫乡民俗体验游”和“踏察生态八岔岛、湿地游江和滩地渔猎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2万人(次),过夜游客6000人(次),实现旅游纯收入200多万元,带动赫哲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赫哲之夏、相约八岔”渔猎文化节、“赫哲冬捕节”、“赫哲雪乡节”……凭借小村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两年,八岔人开始尝试以赫哲民族特色的系列节庆活动推进民族旅游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小节庆推动大旅游”的发展之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对于赫哲族的传统习俗和日常生活很感兴趣,这也让生活在小村庄里的赫哲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了自信。高学智介绍说,通过赫哲民族特色的系列节庆,一方面不断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推进全乡民族旅游的发展,实现小节庆推动大旅游。

  “去年在天赐湖养螃蟹,今年总结经验在湖里养鱼。”王洋说,村里打资源优势牌,发展特色渔牧产业。依托“四泡一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赫哲群众以养代捕,实现由渔猎到养殖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组织9户农民建设了赫翔渔业农民合作社,养殖鲤鱼、草鱼,年产值100余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

  在村里的鸡宝宝孵化基地,记者看到了负责人孙鹏飞。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孙鹏飞在2016年的冬天被八岔村的火热发展氛围感染,从同江市来到这里创业。“现在我们基地孵化了一万多只鸡,不仅我有了收益,还能带动贫困户富裕起来。”孙鹏飞对基地的发展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到八岔说‘船儿满江鱼满舱’美好画面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既保留赫哲渔猎生产的个性化特征,又拓宽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总书记在八岔期间的重要讲话和亲切嘱托让我们的视野变宽了,信心、信念坚定了,谋发展、抓机遇的劲头足了。”高学智表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引导和支持群众发展种植、养殖、旅游、餐饮和鱼皮手工艺术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以旅游民俗文化产业为引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型边陲风情赫哲小镇。

  自2016年5月至今,八岔村对于未来的幸福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再出发:推动赫哲群众阔步奔小康

  “争做产业建设先行者。引进北京鑫福海工贸集团投资1000万元建造两艘游船,开通黑龙江界江赫哲风情旅游线路。组织5家水产养殖农民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扩大水产养殖5600亩。启动山药、大球盖菇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辐射带动252户、2.1万亩农田订单销售。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投资1078万元,建设八岔村巷道改造工程和农业观光采摘园项目,打造全域乡村环境治理标杆。举办“八岔赫哲族冬捕节”等节庆活动,打造赫哲文化旅游品牌。”对于下一步的规划,高学智说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赫哲族街津口旅游文化村,讲解员尤秀云正忙着给游客讲解。她说5月1日开园后,她就开始忙起来了。

  同江是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激励的不仅仅是八岔村村民,还有同江的赫哲人。

  从八岔村到街津口,一路走来,记者明显感受到同江市的旅游产业彰显了民俗文化旅游特色。该市重点构建饮食、服饰、民居、祭祀、婚俗、渔猎、节庆、非遗八大赫哲文化旅游体系,创建全国“赫哲族旅游文化示范区”。围绕优质生态、民俗文化和绿色食品优势,重点打造口岸界江自然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参与、森林湿地避暑养生功能性产品,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了赫哲民俗文化村、“得勒乞”旅游度假区、天赐湖公园、赫哲族博物馆等一批景观设施,着力打造“赫哲第一乡”、“神采赫哲·魅力八岔”等旅游品牌。2017年,两个民族乡接待游客超过了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多万元。

  “小康生活进渔家”,并不遥远。记者从同江市政府了解到,该市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围绕赫哲群众率先致富奔小康这一目标,举全市之力,倾全民之智,全力推动赫哲民族乡发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民族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赫哲族群众收入,推动赫哲族乡村经济特色化发展。全力打造八岔全国“赫哲第一村”,叫响街津口乡“赫哲故里”品牌,推动赫哲族群众率先致富奔小康。

  一组组数字让人欣喜。同江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等,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了两个赫哲族乡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2017年,同江市街津口和八岔两个赫哲民族乡生产总产值实现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85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01%和107%。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沉浸在欢歌笑语中的赫哲人,在奔小康的路上,阔步向前,步履铿锵。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聚文明力量 树龙江榜样

【专题】牢记总书记嘱托 振兴发展谱新篇

【专题】聚文明力量 促乡村振兴

【专题】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两周年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