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未来打算这么做!
2018-05-31 08:53: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人民网5月31日电 近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省建成并命名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建成一批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建成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含量、质量安全、生态环保水平显著提升,通过龙头带动,实现产业园广泛覆盖,产业园内农民收入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龙江现代农业现状如何?

  两年多来,黑龙江省明确提出推进精深加工升级、龙头企业提升等“十大工程”,发展米、稻、乳、肉等“十大产业”。2017年,在大规模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情况下,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仍然达到1203.76亿斤,实现“十四连丰”,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连续5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665元,比2014年增长21.2%,是近三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高于全省经济增速,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自2016年开始,黑龙江省在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巩固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上大下功夫。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严格坚持生态标准、田间标准、产量标准,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农田水利、田间配套、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工程“五大工程”,加快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已经完成三江平原地区“两区”划定工作,今年将全面完成16670万亩“两区”划定任务,全力打造粮食、重要农产品的核心产区和供给基地。

  来自省农委的数字显示,到2017年黑龙江省已建成5957.7万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打造五常、庆安、宁安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建设1000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350个,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93亿亩次以上。

  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充分释放一产“接二连三”功能,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速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头尾衔接、头尾一体、整体升级,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势,从根本上解决黑龙江省农业“量大链短”问题,促进黑龙江绿色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工厂、大厨房的产业化升级。

  在创新利益联结上,选定延寿等21个县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推广“农民+合作社+企业+品牌”等经营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方式,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推动三产融合上,采取政策激励、示范引带、服务指导等措施,鼓励扶持农民创业向营销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业等领域拓展,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

  2017年,全省200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面积1.4亿亩,带动农户340万户,吸纳就业75万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703个、82.4亿元。

  目前,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20.8万个,带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3亿亩。伴随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全省农民创业风生水起,呈蓬勃发展之势,2017年创业纯收入超过320亿元。

  黑龙江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算这样做

  《意见》提出:

  制定发展建设规划。各市(地)、县(市)要始终把姓农、务农、为农、兴农作为产业园建设的根本宗旨,把有基础、上规模、高标准作为基本要求,立足当地经济水平、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结合黑龙江省农业“十三五”规划,科学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功能定位、重点内容、建设期限、实施步骤和组织领导、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园区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功能、灵活多样,合理设置核心区和辐射区,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面作用,采取政府主导型、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等模式,或者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产业园具有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战略性优势产业的,规划规模可以大一些;产业园具有面向本省、本地区域性特色产业的,规模可以小一些。

  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瞄准市场需求,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畜牧、果蔬、水产、食用菌、中药材、林中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可以一业为主、重点发展,也可多业融合、复合发展,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不能超过3个,要夯实园区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大城市周边要立足多层次市场需求,注重发展高端精品农产品生产,加强加工、包装、储运、冷链物流、质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产销对接、电子商务,提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主产区要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完善加工储运和信息服务功能,加强品牌营销,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要加强科技示范,突出生态环保和休闲观光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带动形成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带。

  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增产提质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加大现代种业、畜禽水产良种、绿色增产、园艺标准园、畜禽健康养殖、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信息化、机械化、农村能源清洁利用等重大工程实施力度,推广农业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技术,开展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残膜回收,构建园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优先安排产业园承担各级农牧水产技术推广重点工程和项目。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省级产业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建立专家把关制度,对产业园的旅游、文化、林业、水利等功能性设施的设计建设进行科学指导。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组建一支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完善产业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检测、农田水利等公益性服务,支持企业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作为产业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经营形式。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都要依托产业发展,成立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引导园区农户入社,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各地在安排农民合作社扶持资金时,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民合作社倾斜,促其尽快达到省级规范社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园区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重点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推动园区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以园区、企业或合作社为主体,对园区内土地整体流转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推进园区股份合作,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大型农机具、收益权等入股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合体,共同参与园区建设。做好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纠纷调处机制建设。盘活农村各类资产。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园规划建设要按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促进增收的原则,推进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统筹衔接、紧密联结、复合发展,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和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要以贮藏加工、大型养殖、良种繁育、果蔬加工、农业科技、物流配送、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旅游休闲观光等企业为重点,培育园区龙头企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要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产业融合度作为入选的主要条件。组织各级龙头企业参与或领办、创办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与央企、世界500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大项目,扩大农产品就地加工规模。各县(市)政府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招商引资机制,制定招商办法和优惠政策,通过展会招商、产业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发展出口型农产品。加大品种、技术、设施、装备、人才引进和企业、产品“走出去”力度,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加强合作。

  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参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标准,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达到“九通一平”(水、电、路、讯、网、暖、气、排污、雨水收集和平整土地),为企业入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搞好灌排、道路、林网、库房、晒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提高园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机、设施、质检、信息化、储藏、保鲜、冷链、废弃物处理等农业装备建设,满足园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支持园区企业搭建或参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产品流通效率。注重挖掘观光、休闲、旅游、采摘等农业多种延伸功能。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