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天鹅之旅·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三集:走过暴风骤雨 冲浪改革潮头
2018-08-31 16:22: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迟亦达 郑通 岳同明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

  40年风雨兼程,40年硕果累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过去的40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龙江作为边陲大省,与祖国休戚与共,砥砺奋进,书写了一路辉煌。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东北网分兵五路,历时两个月,足迹踏遍龙江大地,山山水水。今起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融媒报道——天鹅之旅,以短视频集群为呈现方式,附以文图,并利用东北网全媒体矩阵全口径立体推广,真切地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这片黑土地上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龙江人过上的美好生活。让我们通过这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倾听新时代的铿锵足音,与祖国强劲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

  东北网8月31日讯(记者 迟亦达 郑通 岳同明 印蕾)40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让这里的农民“富起来”,昔日的“光腚屯”一跃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亿元村”。因《暴风骤雨》出名,被“改革春风”改变。这就是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

元宝村万亩生态林。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近日,东北网记者再次走进元宝村,感受“暴风骤雨”般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个小村庄的变化,聆听来自元宝村人的心声。

  A看变化:从“小村庄”到“大都市”

  从尚志市出发,行车半小时左右就来到了元宝村村部。村部旁边的这座建筑远近闻名——暴风骤雨纪念馆。从2005年春天开始,这个纪念馆每天迎来各界参观者,无冬历夏。这里记载了土改的光辉历史,更是元宝村发展变化的缩影。

  透过一件件展品,我们看到了元宝村的山乡巨变:

  改革开放前,元宝村家底薄、收入低,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2元,村集体欠债27万元,很多人笑话说,这么多年了过去了,元宝村还是个“光腚屯”。

  1980年,张宝金任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在抓农业生产的同时,认准了发展工业致富的路,明确了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发展目标。从1983年开始,张宝金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创办了小木农具加工厂、卫生筷子厂、铅笔板厂、制笔厂等村办企业。到了1996年,元宝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1亿元,一跃成为亿元村。如今,元宝人的人均收入已近3万元,村集体总资产接近7个亿。

  元宝村村民比全国农民提前23年免交了村统筹和镇统筹,提前1年免交了农业税。从1995年开始,元宝村九年义务教育费由村办企业支付。凡升入重点高中和中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村里分别给予奖励。元宝村的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都达到了100%。

  走出纪念馆,眼前的元宝村,栉比鳞次的农家别墅,干净整洁的村内街道,洋气的铅笔广场……让人感觉似乎来到了大都市。

元宝村村民住宅。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B听变化:稻花香里说丰年

  在元宝村人看来,元宝村的变化,从一个人成为带头人开始,他就是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今年77岁的张宝金至今已在这个位置38年了,被誉为“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记者到达元宝村时,张宝金外出就医没在村里。村主任施永平跟我们聊起了元宝村的变化。

  盛夏时节,行走在元宝村的田间地头,稻田中的秧苗舞起了阵阵波浪。施永平说,这块稻田的变化就够咱们唠一下午。

  “咱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冯道洼子,以前这里都是沼泽地,牛都在这个地方被淹死过。”施永平告诉记者,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块地方,那年冬天,老书记站在这里,披着棉袄,指挥着“旱改水”。

元宝村村主任施永平接受本网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施永平回忆说,自打从电视上听到国家农业部门反复强调转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消息,又联想到玉米收购价格下降,老书记果断作出决定:元宝村逐年减少玉米种植,将1500亩旱田改水田。玉米和水稻相比,一亩地收入差500元!咱们实行科学种田,土地长出好庄稼,长出好稻子。

  张宝金开始带着郇德金和另一个农户试种优质的稻花香米品种,当年亩产就达到了近千斤,随后村党支部开始逐年增量实验,8年来,元宝村成立了尚志市元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有尚志市元宝富强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入社农户达到74户,水田面积达到5300亩。2017年水稻合作社种了450亩稻花香米,2018年扩大种植面积到2000亩。张宝金还带领村党支部在临近水库、河流地带研究了500亩旱田进行旱改水,这样水田面积就可以达到2500亩,总产量近1250吨,一下子就可以增加农民纯收入325万元。目前,元宝村党支部正帮助农民打造元宝村稻花香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元宝村的“土改稻香米”品牌已经有了自己的注册商标。三年以后,让全国人民吃上我们元宝村的稻花香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对元宝人更有着特殊意义。我们听着施永平说着土地的变化,憧憬着丰收的喜事儿。

俯瞰元宝村。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C说变化:未来还要大变样

  行走在元宝村,耳闻目睹,我们感受到了元宝村人在在新蓝图的召唤下,加快奋斗的脚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未来的元宝村,肯定还有大变化”。村委会副主任王广海底气十足地说。“老书记说了,光把粮食种好了,工业做好了还不够,我们是土改文化第一村,《暴风骤雨》这部小说和后来的电影都在全国家喻户晓,这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现在,元宝村党支部编制了全新的《元宝村旅游总体规划》,计划通过5年的集中建设期,完成影视基地、《暴风骤雨》纪念馆扩建、纪念广场、土改风情一条街、元宝山红色旅游纪念地以及旅游宾馆等建设项目。”

  村委会委员张子忠接着说,“元宝村有万亩生态林、经济林、观光林,赵玉林墓和《暴风骤雨》纪念馆、土改风景一条街,这些都是元宝村的旅游财富。元宝人还要拍电影、电视剧,建设游览、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专线,力争每年接待游客及参观团队10万人次,这样旅游年收入就可以达到200万元。”

  改革开放40年,元宝村始终在变化。村委会委员们异口同声:“变不是漫无目的的乱变,而是始终跟党走,村里的方向始终明确。”

  美好的梦想,在乡间田野日夜流淌。

  无限的希望,在万亩山林不断生长。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天鹅之旅——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东北网特别策划大型融媒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