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为了这一天,七星农场农垦人60年奋斗不停歇
2018-11-02 17:49: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元强 李玉珍 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1月2日讯(张元强 李玉珍 记者 侯巍)9月25日下午3点10分左右,这是一个让七星几代人终生永远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来到北大荒,来到建三江七星农场,先后视察了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七星农场物联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水稻田收获现场和七星农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这次视察,七星农场代表北大荒就现代化大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化和各类农产品五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展示。总书记看了很高兴,总书记强调,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今天来到这里,很鼓舞信心,鼓舞斗志。”这是对几代北大荒人的高度肯定,是对北大荒干部职工的亲切关怀,更是对七星农场的高度肯定和最高赞赏。为了这一天,七星人准备了60年!

北大荒。资料图

  由小到大,“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翻开七星农场载满历史的长卷,可谓风雨兼程。七星农场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发展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几次重大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现代农业的空前发展。

  “北大荒真荒凉,又有狍子又有狼。”最苦最难的是开荒建场时期。从1956年1月起,英雄的七星人就开始在草莽丛生、沼泽密布、人迹罕见的荒原上建点开荒。先后有1682名复转官兵、1000多名支边青年、400户移民、8564名城市知识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七星农场,与农场职工一道,在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按照上级“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用辛勤的汗水和鲜血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把昔日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利用监控设备查看水稻长势。袁雅婷摄影

  1985年初,七星农场初步建立了国营农场统一经营和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重经营体制,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把经营者利益和农场利益挂钩,调动了种植者的积极性,使职工真正成为投入、利益和风险的主体。

  但是,当时作为麦豆主产区的七星农场,有近六成的耕地属低洼易涝田,多数年份丰产不丰收,经济效益低。对此,农场大力实施“以稻治涝”战略,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了种植者的旱涝保收,提升了农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收益。截至目前,农场累计完成“旱改水”面积10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86%,占粮食总产量的95%以上,平均亩产600公斤,年总产突破13亿斤。

七星农场打造的标准化农田。袁雅婷

  从2004年开始,农场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种植户积极更新农机具,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的抗灾、稳产能力。截至目前,七星农场农机具现保有量达到3.8万台件。其中动力机械0.9万台,配套农机具2.9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2千瓦,农场机械化率达95%以上。

七星农场国家级科技推广中心。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谚语寓意着北大荒过去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北大仓”。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七星农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全国引领示范地位,是全国优质粳稻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农场之一,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生产标兵。

  由大到强,抢担领跑现代化大农业

  七星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现有耕地122万亩,其中水田105万亩,下辖20个管理区。作为垦区水稻生产第一大场,只有强起来,才能抢担领跑现代化大农业。近年来,农场在农业生产管理中,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大力开展转方式、调结构科技试验示范,重点突出“三化两管控”模式,不断扩大特色品种和订单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种植模式的科学化。

七星农场现代化大农业,王毅拍摄

  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今年,农场在水稻品种选择上重点以龙粳31、龙粳46等抗逆性、抗病性、抗倒伏性、耐寒性综合性状好和粮食品质优的品种为主,搭配种植了三江6号、绥粳18等优质特色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达58.9万亩,并示范种植了糯稻、泥鳅稻、有机稻、鸭稻、富硒稻、稻花香等特色水稻品种。同时种植优质大豆面积8万亩,高产玉米面积8万亩,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万亩。

  所谓“三化两管控”就是寒地水稻的一种栽培管理模式,即:旱育壮苗智能化、全程生产机械化、稻谷品质安全化、叶龄指标计划管理、全面标准化管理。

  在旱育壮苗智能化上,农场集成集中大棚、高台旱育、秋备床土等技术,实现了智能选种、智能浸种、智能催芽、智能精播、智能育秧“五个智能化”。目前,农场拥有这样的智能化芽种生产厂6座。在全程生产机械化上,农场集成机车整地、机械运秧、高速插秧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仅2018年,七星农场更新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本田轨道运输车、割晒、拾禾机械、秸秆还田机等机械设备1200台套,累计投资8000万元。在稻谷品质安全化上,农场集成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技术,生产出了符合国家优质粳稻三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稻米。在叶龄指标计划管理上,农场集成“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指导农户及时做好水、肥、保的调控。在全面标准化管理上,农场严格落实统一农时技术标准、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供种供肥技术标准等“十统一”措施,实现了水稻生产全面积、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与此同时,七星农场狠抓标准农田打造工作。通过高标准示范点、示范区以及“八条主线”440公里示范带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从点到线、再到面,实施格田扩大、池埂取直、泡泽治理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标准。另外,农场全方位全面积对农田标牌、渠道、池埂、晒水池、水稻房、田间路及两沟一台、育苗基地和“五边”(沟渠边、路边、林边、地边、电线杆边)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目前,这个农场标准化农田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天上北斗、地上七星”。近年来,七星农场通过提高种植标准、强化农业环境建设等举措,既提升了种植业水平,又开发了“一线八景”旅游线路,被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成为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和省内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

  由强到精,打造现代产业“加速器”

  “做强”之后就要“做精”,做好全方位的精细管控才能跟上时代发展需求。对此,七星农场确定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做到“四个坚持、一个支撑、一个创新”,以物联网农业信息化为平台,链接延长水稻供应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思路清,方向明。为了保证发展思路的顺利实施,七星农场借助农垦改革的大形势进行了内部机构改革,将原有的6个管理区32个作业站重新组建为20个独立的管理区,由三级管理变为两级管理。并推进了场直单位、二级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全面完成了16个内部企业和二级单位企业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问题,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使管理和服务更加顺畅,充分调动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七星农场狠抓了农业、社会、经济“三个环境”打造工作。在经济环境打造上,重点从规范土地发包收费程序入手,强化流程管理,将土地发包、信息采集等工作以“阳光大厅”为平台进行了整合,并开通了手机终端公示平台,种植户可通过手机“农户服务平台”查看各项数据,包括承包缴费、身份田信息采集、小额农贷、生资定购等15项内容,实现了种植户本人与农场、与管理区所有往来业务的实时查询。通过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两年来,农场共处置、盘活房屋807平方米,车辆7台,存货388万元。共清理历史遗留问题15980万元。累计去库存678户、11060万元,化债67026万元。

  对稻田实现远程监控,是七星农场由强到精的生动实践。据了解,七星农场于2016年末开始实施了国家首批大田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设置在田间的200个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这些硬件设施可提取土壤及空气中的各项要素信息,形成了农业生产环境大数据。同时,农场在物联网平台链接了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升级了“3S”技术,增加了智能管理设备,开发融入了12个管理软件,并形成了涉及生产经营、资源资产、财务管理等各项大数据,不但提高了七星的现代技术应用水平,而且助推七星逐步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品牌化的“三化”目标。

  60年的风风雨雨,60年的沧桑变化。七星人无比感慨,总书记讲的“不容易、了不起、大作用”让所有七星人感动、骄傲和自豪,这也是总书记对七星人六十年工作的高度肯定。按照总书记“三个衷心希望”的嘱托和期盼,七星人将继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垦区新的历史使命,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抢抓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开创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保持高势头、再上新水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责任编辑:姜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