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谭家人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018-12-17 14:47:4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夏红英 邵维信 刘楠 史向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12月17日讯 12月的北大荒,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居住在这里的北大荒人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寒意,富足的他们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硕果。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给他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体会最深的要数北大荒股份八五二分公司第五管理区种田、农机大户谭维臣一家了。

  谭维臣承包养猪场赚到第一桶金

  日前,记者来到谭维臣家中。走进100多平方米的大平房,只有谭维臣老两口住,屋内卫生间、现代家电一应俱全。说起今年的收成情况,老人的三儿子谭志强告诉我们:“今年我种着地,还给种植户们代耕,保守来说也能收入10多万元!”

  78岁的谭维臣老人满脸笑容地对我们说:“还得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让我和老伴儿住上了大房子,有机会还能出门旅旅游。儿子开着现代化大机械给别人代耕,原来人工几天才能种完的地,现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孙子大学毕业也回来了,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用起现代化大机械更是游刃有余,这样的幸福生活在4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谭维臣是1966年的转业兵,在吉林当了6年兵的他被分配到八五二农场五分场三队赶马车,一个月36元工资,老伴孟繁坤在农工班上班,一个月工资只有25元。当时,夫妻俩、三个儿子和岳母、弟妹9口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晚上睡觉得打地铺,白天吃着玉米面和着菜叶下饭。

  1984年冬天,五分场开始将猪场对外承包,当时要求以家庭承包的形式进行,每个月每家200元工资,两年一发,猪喂得好还有奖金。42岁的谭维臣听到消息后,和老伴、三个儿子聚在炕头,召开了家庭会议:“现在分场的猪场对外承包,给的条件还很优惠,咱们家劳动力多,正适合承包猪场,我想抓住这次机会,现在看看大家的意见。”“我看行,分场给这么好的条件,不干就太傻了!”谭维臣话音刚落,性格爽直的妻子先发了言。“咱们家人缺吃缺穿,唯一不缺的就是力气。”三儿子谭志强一边说着,一边撸起了袖子,仿佛已经参与到了养猪劳动当中。一家五口就在不足1平方米的炕桌边商量好了承包大计。

  有了家人的支持,谭维臣大胆承包了猪场,养殖700余头三江白猪。记得1986年年底,谭维臣到会计室领工资时,会计乐呵呵地问道:“你见过这么多钱吗?”“没有,感觉好像是在做梦!”谭维臣乐颠颠地把5000元工资加奖金揣回了家。有了钱,谭维臣先到商店买了一台心仪已久的12寸黑白电视机,原来家里人饭后都到别人家看电视,现在邻居也早早地和家人们一起挤在30平方米的小屋里,美滋滋地看着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那个画面已成为谭维臣温暖且永恒的记忆。

  谭成军机械化耕种走上致富路

  1987年春天,家里承包了80亩地,那时谭家没有机车,都是用马拉车趟地,每次都得全家人忙活一个星期。后来听说小姨子家买了小四轮,就借来耕地,原来一个星期干完的活一天就完成了,效果又快又好。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谭维臣:有机会,一定要买先进机械。有养猪挣的钱,二儿子谭成军有了底气,1987年,他带领弟弟谭志强购买了第一辆崭新的机车——长春-12四轮拖拉机,成了五分场三站第一个“买车一族”。

  1988年,五分场成立大联组,每个人都可以承包土地,谭维臣想到自己年岁大了,就鼓励二儿子谭成军试一试,有父亲这个坚强后盾,谭成军没有犹豫,与几家合伙进入大联组并承包了90亩地。1992年,大联组解体后,成立了家庭农场,这时,国家有政策,有钱可以多包地,谭成军与弟弟谭志强一下就承包了1000多亩地。到年底一算账,整整挣了40000多元。

  1992年,五分场为了扶持鼓励家庭农场的承包户,要将东方红75拖拉机卖给承包者,车便宜不说,还不用花现钱,种地卖粮后再给钱。谭成军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率先将车买了下来。后来,他又从五分场买了一台东风90康麦因。有了车,谭成军种地更是如鱼得水。

  1996年麦收时节,当时谭成军与弟弟谭志强已种植1500亩地,在收小麦时,自家的康麦因只收了一天100亩地,就遇到连阴雨天气,康麦因的车轮是胶轮式的,开到田间就陷车。眼睁睁看着小麦发了芽,一下子就赔了20多万元。在惨痛的教训面前,谭成军认识到只有更新现代化机械才能避免损失。

  于是,谭成军将东风90康麦因卖掉,花13.7万元买了一台链轨式东方红1002拖拉机,这样,下再大的雨也能收获粮食了。1998年,他又购买了一台欧豹90四轮车。车多了,谭成军与谭志强给自己耕地的同时为其他种植户代耕作业,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2011年,揣着向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迈进的想法,谭成军又踏上了去哈尔滨买车的路程。在农机市场,谭成军一眼就看中了纽荷兰T8050机车,试车时,他踩着2米多高的车轮坐到车座上,感受着不亚于宝马的豪华配置,心里暗想:这辈子能开上这样的车,也不白活一回了。花了50万元,他自豪地将这台机车开回了家。如今,这台机车一晚耕地达到600亩,效率高不说,质量还好,许多种植户都找谭家哥俩代耕。

  这些年,谭成军与谭志强更换了大大小小的农机20多台,如今还有6台机车。夏天时,100多平方米的院里,纽荷兰8050、330马力拖拉机、凯特1804、180马力拖拉机、欧豹904、90马力拖拉机等现代化机械威风凛凛地矗立着,不加掩饰地彰显着主人的实力,谭成军也成了农场的“机车王子”。

  谭雨林用知识在黑土地实现梦想

  谭志强的儿子谭雨林在哈尔滨上大学时,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从小就看到爷爷、父辈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变家庭命运,也看到了家乡的美好前景,他将想回家和父亲一起代耕作业的想法和家人说了:“家里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现在是高科技时代,父亲的知识更新已经跟不上机车的更新了,我要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现代化农业机械上,这样更能体现我的价值!”家里人都不同意,让他留在哈尔滨发展。但是谭雨林拿定了主意,死活不改。因为这,谭志强还有一段时间不和儿子说话。 2016年秋天,正值谭雨林十一放假,谭志强驾驶的T8050拖拉机遇到故障报警了,因为是外国产的机械,故障码都是英文,谭志强束手无策,找厂家又太远,耽误收获进度。谭雨林正好在现场,他根据所学的知识,了解到是柴油滤芯出故障了,马上告诉父亲,谭志强进行处理解除了故障。这件事后,谭志强理解了儿子的想法。

  2017年,谭雨林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待遇优厚的一家哈尔滨公司,而是带着所学知识回了家乡,在五分场和爷爷、父亲一起种地、代耕,也将老一辈人的梦想延续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下,谭维臣家固定资产达100余万元,三代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谭维臣住上了大房子,三个儿子都住上了宽敞的楼房,一人开着一台小轿车,过上了开着轿车去种田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改革开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