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冰城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韩培忠:百变葫芦里找到快乐人生
2019-06-02 09:44:02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琳 张清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生活报6月2日讯 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除了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外,有的人还要在家门口挂上葫芦和艾蒿。葫芦有着“福禄”的谐音,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民间更有“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葫芦,古代写作‘壶”)中”的说法,所以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身怀绝技的葫芦兄弟、金角大王的致命武器、葫芦里卖药的铁拐李……葫芦不仅在神话故事中是神仙、寿者的标志性法宝,现实中也充满妙用,盛酒装药,装饰家居,祈福吉祥。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民间传统,在葫芦上烙画、雕刻加以装饰,从很久以前一直流传至今……冰城就有一位痴迷于葫芦烙画雕刻的匠人,创作时一坐就是大半天,灵感来了甚至可以不眠不休。别看他身材魁梧、双手粗糙,却能将旗袍、花草、流苏等运用于作品中,柔美典雅,富有神韵。近日,记者置身于“葫芦达人”韩培忠令人惊艳的“百变葫芦”之中,听他讲述了19年来与葫芦的不解之缘。

  与葫芦结缘

  痴迷于创作

  手被划出口子是常事儿

  1958年出生的韩培忠自幼喜爱美术,小时候经常用铅笔在纸上随意写写美术字、画画人物花草。高中毕业下乡后,在农场里常出板报,写美术字和绘画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锻炼。1977年返城后参加工作,成了哈尔滨铁路三棵树车辆段的一名木雕工。后来,因为有之前的美术基础,虽然没专门学习过,但爱琢磨、悟性高的他,渐渐在雕刻和烙画方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门道儿。上世纪80年代,新人的结婚家具上流行烙上山水、花鸟等图案,他便经常接些烙画的活。

  韩培忠说,那时候一有空他就喜欢研究一些艺术品,兴趣使然,渐渐地会去参观一些工艺美术品展和博览会。在2000年哈博会上,他首次看到了用葫芦制作的艺术品,自此便对葫芦产生了浓厚兴趣,痴迷钻研葫芦烙画、雕刻工艺。“雕刻葫芦要求眼、心、手高度专注,一开始学,稍不留神就会划破手,即使熟练之后,手被划出口子也是常事儿。施刀时把握好力度十分重要,可谓入木三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作品前功尽弃,力度完全由雕刻者凭经验和感觉去掌控,须做到稳(心静气和)、准(行刀精确)、轻(用力适当)、巧(刀法娴熟),只有这样才能雕出精品。”韩培忠如数家珍地说。

  因执着而专注思如泉涌新创意最快10分钟

  即成“过去时”

  韩培忠的葫芦创作题材涉猎广泛,包括吉祥图案、花鸟鱼虫、历史传说、神话戏曲等。在手工技法上运用烙画、雕刻、烤色等相结合,在几厘米厚的葫芦上可以镂雕三层,其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多数还有实用功能,比如:用葫芦制作的茶壶、茶海、茶器、笔筒、花瓶、台灯、烟嘴、香器(插香用的器具)、茶叶罐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韩培忠身上特别适用。从根雕到葫芦雕刻、烙画,他都是因热爱而执著,有时为了一个好的创意,会连续几天专注于创作,甚至废寝忘食,直到作品完成。19年来,他创意制作的葫芦雕作品至少有近百种几千件,大到高约半米多、使用了大小葫芦近百个的葫芦镂雕台灯,小到1-2厘米长的“葫芦花生”,个个精巧,令人目不暇接。

  “我平时不怎么看电视,唯一感兴趣的是古装剧,看时也记不住剧情,主要喜欢看里面人物的服饰和一些器物摆设,从中获得了不少创作灵感。”韩培忠兴味盎然地介绍说,“比如我将旗袍的样式、花色、盘扣和色彩艳丽的流苏用于葫芦雕的创意中,雕画出来的作品给人一种柔美、典雅、雍容、华丽之感……”

  韩培忠的创意作品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有时候真可以用思如泉涌来形容,他的新创意制作完成后,最快10分钟后就成了永远的“过去”,因为下一个好点子又出现了,每当此时,都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巧夺天工“变废为宝”各种异形葫芦

  变身艺术精品

  因为善于观察、琢磨、思考,韩培忠创作中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在于擅长运用葫芦本身的形状“变废为宝”,尤其是一些看似“歪瓜裂枣”的异形葫芦,通过切割、组合、粘贴,再配以根雕、烙画等,摇身就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拿他最近创作的葫芦雕摆件《和和美美》来说,就是以一个干瘪变形、从侧面看形状酷似荷叶的狭长葫芦为设计主体,配以一嘟噜由几十个小葫芦雕刻而成的“花生”、一个破损了的废旧葫芦切割成的莲蓬和缠绕其间的根雕,一件清雅脱俗的艺术品便产生了。韩培忠说:“我每年都会去外地参加葫芦节,能见到各种各样大小、形状、种类不同的葫芦,会买回几百个,每一个都能做成适合它们的作品,我还尤其钟爱异形葫芦,不怕形状古怪,越是这样制成的作品越是独一无二。”

  记者在韩培忠家看到,他的作品中,除了常见形状的葫芦被赋予了靓丽的外表,就连苹果葫芦、冬瓜葫芦、“抽吧葫芦”等异形葫芦也被他变成了让人爱不释手的物件。

  尝试融入“家乡元素”《茶壶》系列作品

  大赛获奖

  韩培忠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对家乡的热爱,让他时常想用自己的作品去展示家乡的特色与美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冰雪景观是最具代表性的,于是,我尝试将周边雪乡的大自然美景融入到葫芦雕作品中,推出了绘有雪乡景色的葫芦雕《茶壶》系列作品。”韩培忠感慨地说,“家乡的风物以及风物所包含的情感,给了我很多艺术作品创作的启示,我将它们保留在了我的作品中。”这套《茶壶》系列作品在哈市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

  十几年来,韩培忠的葫芦工艺品获过很多奖,这些给了他更大的创作动力,就在前不久举行的深圳文博会上,他的作品也被选中参展。

  葫芦雕须掌握多项技能传承困难重重

  但必须坚守

  韩培忠向记者介绍,做好葫芦雕要用到刻刀、锉刀、烙铁、胶、砂纸、金刚砂磨针等工具,经过选材、抛光、设计、描线、雕花、烙色、精雕、清根等20多道工序。需要掌握钳工、木工、雕刻、绘画等多项技能,而真正能集这些技艺于一身、又热爱葫芦雕的人并不多,因此,他感到葫芦雕刻的传承之路困难重重,但作为哈市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他有义务担负起传承的重任。他只有一个女儿,学业有成,已在上海工作成家,没有意愿继承他的手艺,只能通过收徒或者进校园等公益行活动进行推广。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葫芦雕刻机,传统手工雕刻葫芦遭到“挤压”,韩培忠说,他并不排斥机器雕刻的葫芦工艺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市场需求。不过,手工雕刻葫芦也有其自身的优势,那就是经典作品具有收藏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会坚守这项民间技艺,并希望手工雕刻葫芦的手艺能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