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八五三农场:亘古荒原写传奇,沃野千里今胜昔
2019-08-04 21:28: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传文 赵亚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 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 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 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 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 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 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8月4日讯 (张传文 记者 赵亚东)盛夏时节,“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变化”报道组驱车来到了八五三农场。蓝天白云下,满目绿意葱郁,无边的稻田、浩荡的湿地,让心胸也顿时开阔起来。

  之所以把垦区之行的首站选在这里,是因为,八五三农场在黑龙江农垦创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日雁窝岛,千年北大荒!

  那些年,我们的北大荒

建场初期以人拉犁的原始耕作模式

  雁窝岛,八五三所在地,曾是一片亘古荒原,也是北大荒精神重要发祥地。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以八五三农场的开发建设最为艰难。在雁窝岛,以转业官兵们、城市知青们、支边青年们、大中专院校科技知识分子们、自愿来场的地方人员组成的英雄群体,书写了一部动人的铸魂诗篇。

  1956年9月17日,八五三农场创建。

农场初建时进行水上运油
王震将军插棍选址纪念铜像

  1957年春天,王震部长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勘察并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当年10月1日国庆节时,正式宣布了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在雁窝岛成立。进岛第一年,这支仅有70人的开荒队伍当年就开荒两万多亩;当年建房(简易房)几千平方米;当年生产大豆两千六百多斤;生产土豆、蔬菜上万公斤,打破了当年开荒不播种的旧习。1958年3月至5月,14万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其中2827人来到八五三,有老红军4人,抗日老革命700多人,参加过抗美援朝老战士4000多人。

农场早期的大豆田,农技人员研究高产方法

  1959年,雁窝岛向国家交售粮豆四百万斤,被评为八五三农场和铁道兵农垦局的先进单位。

最早的农场住宅(马架子)

  1960年到1962年间,全国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当时,八五三农场已有33.6万亩耕地,1960年粮豆生产8000吨(1600万斤),全场人口1.6万人,人均占有粮食1000斤。可是,八五三人与祖国共患难,与全国人民共甘苦,他们每月口粮自定为15斤,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主动支援其他灾区人民,全场第一次上交粮3000吨。

1965年的农场四分场泥泞破旧的街道

  一部电影《北大荒人》,使雁窝岛闻名天下。1961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广州亲笔为《雁窝岛》散文集题写书名。同一年,《开发雁窝岛》一文也被编入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

  这些年,我们的北大荒

  历经五十多年的奋斗,八五三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0年至2018年这8年间,是八五三农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的时期。

现代化大农机
丰收时刻

  八五三农场宣传部人员告诉记者,农场农作物总播面积102万亩,其中高产高效作物面积95万亩,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快速推进,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6.5万亩,建成田间道路22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355公里、建设各类水利建筑物2786个、新建水泥晒场81万平方米。建成集中育秧基地61处,高标准育秧大棚10500栋,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4个,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工厂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农场承担国家“三大作物”高产创建等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3.2%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89% 。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实现作物可追溯面积5万亩,绿色有机食品监测面积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全品种全面积覆盖。

水稻科技园区
雁窝岛良好的生态环境

  耕作在广袤田野里,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多年来,农场小城镇面貌发生巨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将军山下的八五三农场现代化城镇
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生活

  良好的生态,也促成了旅游事业突飞猛进,来雁窝岛旅游的游客数量连年增长。近年来,农场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黑龙江省“十大最美湿地”多项荣誉。农场将北大荒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到旅游产业之中,重点打造了“五个主题形象”精品旅游线路。“将军足迹”,以将军山公园、清河公园、清河广场、王震路为参观地,让人们感受北大荒精神发祥地创业历史的厚重。“文化摇篮”,以雁窝岛版画院、北大荒雁窝岛小红花艺校为参观地,让人们了解北大荒文化源自于雁窝岛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发展先锋”,以农场小城镇、“黎明新村”、现代农机装备园、雁窝岛酒庄、水稻浸种育秧基地、水稻种植科技园区为参观地,展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丰硕成果。“大荒脊梁”,以雁窝岛烈士陵园、滨桥烈士陵园、雁窝岛潜水挂钩纪念地、“七一桥”建设纪念地为参观地,让人们感受北大荒精神丰富内涵。“圣洁湿地”,以雁窝岛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展览馆和雁窝岛国家AAAA级景区、将军山森林公园等为游览地,让人们感受北大荒人对生态的良好保护,旅游品牌魅力不断显现。

       只有艰苦奋斗的创业者,才能成为历史的镌刻者。新时期的八五三人,正融入垦区改革的大潮,书写更加动人的壮美篇章。

雁窝岛湿地风光

天蓝水清的挠力河

  视频:王原龙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