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壮丽70年 振兴看鹤城”:植树造林筑起绿色长城
2019-08-31 10:25: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显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齐齐哈尔8月31日讯(记者 陈显春)30日,“壮丽70年振兴看鹤城”---网络媒体走进齐齐哈尔大型宣传报道活动在齐齐哈尔获悉,齐齐哈尔市地处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东端,嫩江流域下游冲积平原上形成的嫩江沙地上风是齐齐哈尔固有的气候特征和标志。自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起,该市三北工程建设走过了41年风雨道路,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41年,齐齐哈尔市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

  位于嫩江沙地腹地的泰来县,是齐齐哈尔市土地沙化严重地区之一,曾是远近闻名的“沙城”,而提起40年前的风沙,泰来县江桥镇齐心村村委会主任王佳宝感触良多:40年前这里一到春天,这沙子一刮就漫天飞扬,一场风下来,种完的种子都能刮出来,过去就流传一句话,江桥大沙包,风一刮地就撩,春种三遍地,难得半成苗。

  1978年,泰来县被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1992年,泰来被列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为了彻底摘掉“风沙帽”,泰来县以6条大沙带为治沙重点,实施推广高效庄园治沙等多种模式,重点推进。1994年,江桥镇利用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建设江桥豆海小区,进行沙地综合治理。

  2001年,刘明利来到小区后,通过栽树和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一年下来,纯挣2万多元。他告诉记者,过去这地,风呜呜的刮,一年就能收个三五十块钱,现在好了,这树也高了,树也大了,种什么东西每亩都能得三四百块钱。

  这种以防护林网为骨架,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近、中、远期效益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立体开发模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上两个最成功的庄园治沙模式之一。现在看看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植被覆盖率提高到43%,节水灌溉率达到了100%,人均收入1.2万元,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拜泉县山坡上绿树成荫,拜泉县林业局副局长王云语告诉记者,三北工程建设之初,拜泉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3.7%,坡耕地每年跑水达到1亿立方米,跑土达到1400万吨,每年流失的土地相当于一个村的土地面积,全县2.7万条侵蚀沟,每年侵蚀掉的土地相当于半个乡的土地面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使水土资源不再流失,拜泉县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现在,拜泉县建设人工林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7%;形成了10629个农防林网格,有效庇护了全县366.4万亩农田。拜泉县近两年还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菌产业,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年可生产菌包1亿袋,年产木耳、蘑菇等1000万斤,产值约3亿元,可有效带动4915人实现脱贫。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816.3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4.6%,提高到现在的10.4%。市林草局、拜泉、泰来等县曾多次被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2018年齐齐哈尔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3.11%,达标率较去年同期增加4.5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该市有史以来最好环境空气质量。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壮丽七十年 振兴看鹤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