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街串巷访百家】国家非遗传承人孙艳玲:飞针穿线展新韵 绣出“非遗”新生活
2019-11-27 19:19: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许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1月27日讯(记者 许诺)连日来,150幅具有满族鲜明特色的千年渤海靺鞨绣织品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这是来自黑龙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和弟子们共同的杰作。孙艳玲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把千年满族手工刺绣技艺传承下来,带领弟子们绣出了“非遗”新生活,让龙江“非遗”展新韵。

作品《满山红叶》。
作品《猫》。

  孙艳玲是牡丹江人,自幼受姥姥和妈妈的影响,学会了渤海靺鞨绣。但是,她真正从事刺绣工作,是在成家立业之后,源于一件和服。“2005年,我在日本认识了曾在牡丹江生活过的日本遗孤山本先生,他托我在中国找一个刺绣好的人,帮他女儿绣一件和服当结婚礼物,因为我们家就能绣,我便痛快地答应了。”回到家后,孙艳玲和家人耗时三个多月做好了和服。为了表达感谢,山本先生帮她们联系了不少绣活。孙艳玲从中看出了商机,一边钻研靺鞨绣,一边培养学员。如今,她培训过的学员已有近万人。依托妇联部门,解决了“龙江巧女们”的就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这一传统技艺。

渤海靺鞨绣织品形式多样。

  此次在京的展览,展出了孙艳玲带领着1372名绣娘用了几年的时间共同绣制而成的150幅作品。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中,单幅作品售卖80余幅,并达成6项签约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果。“绣娘们用她们勤劳的双手,一步步走向了致富道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满族文化,让满族刺绣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幸福和快乐。”孙艳玲说。

作品《母亲》。
作品《希望-我的棒棒糖》。

  孙艳玲不仅仅是一名绣娘,更是肩负使命的导师。她在带领地方妇女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把非遗融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现代理念中。在她看来,如何实现再创新、再引领,是当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需要做的事。“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让我们的‘非遗’靠自身造血。”孙艳玲说。

  在深圳市,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文创园区内,中国满绣博物馆悄然而起,建起这座博物馆的正是来自黑龙江的孙艳玲。她以黑龙江与广东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为契机,在深圳组建了刺绣设计和产品销售团队,与牡丹江的生产基地强强联合。孙艳玲通过梳理两地优势,寻找互补领域,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让刺绣技艺重焕青春,让满族刺绣走得更远。

  展望未来,孙艳玲表示,搭载着开放包容的列车,她更加坚信满族刺绣将会以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世人的目光,千年技艺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黑龙江本土特色,希望满族刺绣逐渐由本土迈向国际,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新春走基层

【专题】走街串巷访百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