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打出扶贫“组合拳”,山村换新颜——“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2020-09-26 09:35:10 来源:东北网  作者:迟亦达 郑通 刘星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9月26日讯(记者 迟亦达 郑通 刘星驰)延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安山乡兴山村曾是这个县最穷的村之一。飒飒秋风中,“足迹”记者走进了这个张广才岭下的小山村。

工作队走访贫困户。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刚走进村部,一个戴眼镜、身穿迷彩服的高个儿青年迎了上来:“我叫张福星,是省发改委驻延寿县安山乡兴山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张书记,村里脱贫工作进展咋样了?”记者直奔主题。

  “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404人,去年全部脱贫!”张福星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木耳工作室里贫困户正在忙碌。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张福星介绍,兴山村的脱贫主导产业是菌包厂。2018年1月,兴山村木耳菌包生产线项目正式投产运营。通过上木耳菌包生产线,一来是可以把光伏发电项目的收益不以现金的方式发给贫困户,而是折算成木耳菌包发放给贫困户,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增强脱贫“造血”功能,避免扶贫成了扶懒汉现象;二来有了菌包就可以带动木耳种植,在村里又形成了新的产业。

  听说村上有了引进的木耳产业项目,在外打工的李铭赶紧回到村里。“我腿脚不好,还有白内障,给人家打更挣点钱,去了开销不剩啥!后来回家种木耳,6000袋木耳,一袋咋也能挣八毛钱,两三个月就能收入近5000块钱,还不耽误种地,比我在外面打工强多啦!”

贫困户脱贫后住上了新居。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3年来,共有182人次在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务工。村民李连贵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在基地冬天烧锅炉,夏天浇水干零活儿,一年增收了两万元。

  “扶贫车间”进家门,就业务工不出村。张福星说,今年疫情发生后,兴山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开工受到了影响,原定的合作方企业无法按时到村生产,张福星就想办法对接引入牡丹江、海林等地专业技术人员,乡、村两级干部带头入股食用菌项目,逐项落实了用工、原料和资金等配套条件。4月初兴山村食用菌生产基地顺利复工复产,压在他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目前,兴山村已顺利生产木耳菌包30万袋,与去年产量持平。

  在食用菌产业顺利复工复产的同时,张福星还带领乡亲们多业并举,多路进财。在延寿县实施的“菜园革命”行动中,兴山村组织149户贫困户落实房前屋后71.6亩土地,订单种植大蒜、土豆,由合作公司发放种子、指导种植并签订回收合同,每户可增收1000元;积极推动兴山村煎饼厂项目建设,300平方米生产车间、260平方米包装车间及仓库已经拔地而起。

坚守在防疫岗位上的贫困户。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疫情以来,兴山村还在村里设立了疫情防控公益岗位,由24户贫困户承担流动巡逻任务,给予补贴,一举两得。

  昔日的穷困小山村,因扶贫产业的蓬勃兴起充满了活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兴山村的乡亲“一个也没落下”,他们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龙江

【专题】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