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这样保护
2021-06-04 22:07:00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公众号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黑龙江逐渐探索出黑土地保护的“龙江模式”,黑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于东北黑土区平均水平。

  在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新华村,能看到不少黄色的玉米秸秆,这并不是农民偷懒没把地弄干净,而是为了保护脚下的这片黑土地。在将近50公分的断层里,其中30公分的深度都可以看到去年农民把秸秆翻埋到黑土里的痕迹。

  绥化市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张树春:

  通过秸秆在耕层下面建了一个“土壤水库”,雨水多的时候保水,雨水缺的时候蓄水。

  绥化市北林区地处松嫩平原的黑土核心区,靠着大自然的馈赠,这里连年丰产。但近年来,黑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为了给黑土“增肥”,2015年,农技专家们决定将秸秆翻埋还田。

  绥化市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张树春:

  秸秆翻埋还田使土壤更加松软了,秸秆腐殖质成为农作物的粮食,源源不断地供应农作物生长。

  学习标杆好榜样,离新华村不远的立军合作社,率先搞起了秸秆翻埋还田。

  绥化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经理 马春雨:

  经过翻耕的土地,看上去颜色就不一样,黑黝黝,踩上去也很软,挖下去以后土壤也特别的松散。这土地暄暄腾腾的,热乎乎湿乎乎的,庄稼看着长得就有劲。

  一年接着一年干,立军合作社的耕地不仅恢复了生气,还让每亩玉米增产100斤。

  这几年,针对不同积温区、不同土壤类型,全省各地探索建立了符合实际的黑土保护模式。绥化安达市以较“瘦弱”的黑钙土、草甸土、黑砂土为主,当地采取的是秸秆碎混还田技术,除了秸秆之外,还给黑土地“加餐”用上了有机肥。

  安达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冯涛:

  碎混还田面积80万亩,根据多年来的监测,秸秆碎混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2.05%。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升1.93%、1.0%和5.93%,耕地质量提高0.37个等级。

  齐齐哈尔龙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区,土壤肥力相对较弱。规模经营土地60多万亩的超越合作社和中国农科院合作,成立保护性耕作试验站,通过“宽窄行”免耕播种技术来保护黑土。玉米收获以后,土地不进行任何翻耕,等到春播季节直接播种。

  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助理 马志远:

  用秸秆覆盖土地的表面,使墒情水分留在土地里,不像传统种植办法,水分都流失了,通过七年我们的免耕种植,每平方米蚯蚓能达到一条到两条。

  通过持续强化农艺措施,目前,黑龙江黑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黑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到3.46,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

责任编辑:宋蔚